故鄉情 • 南洋夢 《故鄉與南洋》系列詩作 王世明燃熱互聯網

pic205679

記者 周紅微/北京 報導

近日,中國網、搜狐網、天天快報、中華網新疆•精英中國、今日頭條、中訪網 專注精英人物等眾多網站和個人博客,紛紛刊登和轉載了新加坡《新華人》雜誌社主編王世明的《故鄉與南洋》系列詩作,及鞍山師範學院文學院教授、吉林大學副教授、遼寧工業大學文化傳媒學院副教授、《悅讀》雜誌社副總編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博士、中國冶金作家協會副主席、遼寧日報社記者、知名新媒體出版人、中訪網主編、內蒙古呼倫貝爾日報社主任編輯和我本人對《故鄉與南洋》系列詩作的評論,王世明的詩歌如何在短短的幾天時間燃熱互聯網?讓我們一起來揭曉……

◆自古詩人盡望鄉/趙曉虎(鞍山師範學院文學院教授)

思念家鄉是人類普遍的生命體驗和美好情感,它是文學的重要母題,在中國文學中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中國文學的思鄉傳統淵源流長,可以追溯到“詩經”時代;在中國古代文學不勝枚舉的思鄉作品中,宋代蔣捷的《一剪梅•舟過吳江》、李覯的《鄉思》堪稱經典中的經典;在全球一體化的當代,海外優秀文人自覺不自覺地將傳統思鄉情感昇華為一種家國情懷——鄉愁,傑出代表是余光中、席慕蓉。

客居海外的當代詩人王世明最新創作的《故鄉與南洋》系列詩作,令我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也許是因為有大致相同的人生經歷與體驗吧!遼南,我們共同的故鄉,父母一直固守的地方,冬暖夏涼、四季飄香;中年是負重爬坡的重要人生階段,一方面為了追逐夢想背井離鄉,一方面卻又與故鄉親情血脈臍帶相連。《故鄉與南洋》選題精准、語言精煉、感情飽滿,濃濃思鄉之戀蘊含拳拳愛國之情。

故鄉是寫不盡的文學題材,古今如此,中外亦然。

◆一個男人的家國情懷/顏世軍 (吉林大學副教授)

世界上山川風物無處不在,唯獨故鄉的山水令人倍感親切,唯獨故鄉的風物令人深深懷想。在詩人王世明筆下,這份思鄉之情顯得尤為濃烈。王世明的詩情來自他獨特而珍貴的人生經歷。他少年時代告別山村,青蔥歲月矢志軍營,而立之年奮筆省城,不惑之年夢舞京都,而今又遠離祖國、躬耕南洋。隨著時光的流逝和歲月的變遷,故鄉的地域範疇和精神定義在他的內心一點點放大,放大成一個男人的家國情懷。

王世明已屆中年,身居南洋仍不減淩雲之志——撰寫文章,筆注中華;揮潑詩意,情系家國。這種事業壯懷和思鄉情懷一經點燃,便詩泉噴湧,深情流淌。從詩人的出生地遼南望兒山,到鄭和七下西洋五次駐節的麻六甲,從故鄉大遼河,到南洋的魚尾獅……這些寄寓了故鄉風物的景觀,在詩人的筆下幻化成一首首流韻的詩歌。

王世明的詩歌言簡意切,主題深遠。從他的詩中,我讀出了一個男人的赤子柔情、遊子真情和壯志豪情。

◆詩意的探尋與懷想/王彬彬(遼寧工業大學文化傳媒學院副教授)

故鄉,在不同詩人的眼中有著不同的模樣:魯迅筆下的故鄉,是少年閏土銀項圈上明晃晃的月光;朱自清筆下的故鄉,是父親揮之不去的背影;而在客居南洋的中國詩人王世明的筆下,故鄉是秋天田野裡晃著腦袋歌唱的紅高粱……

讀王世明的系列詩作《故鄉與南洋》,我也不自覺地跌入到對故鄉的懷想中。看似簡短的寥寥數語,卻能夠觸摸到靈魂深處的故鄉給予詩人思索的翅膀。在那裡,有詩人對故鄉的一份純美記憶,山水、童年、母愛、紅高粱,是鐫刻在詩人靈魂之上的依託,不僅構造出了詩人故鄉的視覺印象,也是久久不能忘懷的人生寄託,正如詩人在詩中的感歎:“故鄉喲/你永遠是我顛簸人生的最後一站”。哪怕在時空距離上離開故鄉再久再遠,而在心靈空間上卻從未走出故鄉。

如果說出生地故鄉是遊子成長的根,那麼客居著的南洋,則是詩人更為廣闊的人生驛站,在這裡,他對刻印在南洋靈魂深處的中華文化進行了詩意的探尋。“每次走近你/我總能讀到/一彎淺淺的思念”、“你口中噴湧的/不單單是歲月的清流/還有一個民族/不可欺淩的怒吼”。這裡不僅僅有著一份對故鄉的緬懷與感念,更有著對個人與內心、乃至民族的反思。尤其是一首《華裔》,短短18個字,卻打濕了無數遊子的心:“為夢想/浪跡天涯/卻用一生的時間/尋找媽媽”。

◆令人心動的遊子詩情/姜秀麗(《悅讀》雜誌社副總編輯)

語言凝練、意境深邃是現代詩的基本特點。王世明的詩歌作品文思自然,筆到意隨,無刻意雕琢之痕,始終流淌著一股來自生活的唯美與純真。可以說,他的詩歌是生活真實的濃縮,是生命的真實體驗。

王世明詩思脫俗,視野開闊,在詩歌語言的處理上,注重語言的質樸和情感的真摯,追求簡潔明快,敢於刪繁就簡,往往在短短的句子中創造了詩歌的大意境。這一點,在他近期創作的系列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他的作品,以情入境,以境生情,托物寄意,借物抒懷,筆墨所到之處,皆是詩情閃爍、詩境盎然、詩意纏綿。他的詩句看似簡單,細細品讀,卻蘊含了許多生活的真滋味,顯示了詩人的真性情。

思鄉懷親,是一個宏大的詩歌主題。詩人將望兒山、大遼河、麻六甲、魚尾獅等故鄉和南洋寄居地的物象與思情巧妙結合,吟唱出了一曲令人怦然心動的遊子深情。在詩人的筆下,鄉情在詩歌裡綻放笑容,思念在詩句中盡情發芽。這樣的思念令人嚮往,這樣的詩歌意味悠長。

◆物換星移,情懷無改/龍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博士)

鄉愁詩歌是各種詩學母題創作中很重要也長盛不衰的主題,它包含了思鄉與思親、故鄉情與祖國情等內涵維度,也構建了登高思鄉、望月思鄉、佳節思鄉、夢憶還鄉、遠望當歸等表現手法。王世明先生在他的《故鄉與南洋》系列詩作中,以故鄉地域特色為基礎,找到了寄託於實物的意象表現方法。比如:望兒山、大遼河、紅高粱等特徵鮮明的物象,猶如拉開一場回望故鄉的大幕,作者從自己的念想“深井”裡提出了滿滿一桶醇厚的“鄉愁”水,抒發出了有如臺灣詩人余光中“我在這頭,你在那頭”的感歎,也展示出了如著名詩人艾青對這土地的深沉眷戀,也因此形成了一串串意象化的鄉愁組物,並自成特色。

詩作中有三首詩的表現手法似乎較為相似。《望兒山》全詩不著一字與山有關,僅是運用了遠近的比較手法,將空間的和心理的遠近距離予以對比和渲染,將具象的物體變成內心深處抽象的表達,鄉愁主題、思親情懷緩緩滲透。《大遼河》裡運用了類似餘光中《鄉愁》中小時候那樣、而如今這樣的清晰的時間線索手法進行情感對比,寄情於物、賦情於字裡行間。《紅高粱》則運用了從前與現今人們態度的變化對比來襯托作者對故鄉的熱愛,耐人尋味、引發深思。

從《華裔》開始到《麻六甲》、《魚尾獅》,這三首詩除了呈現出一個空間的跨度外,詩歌表面上寫的是南洋之人、之情、之景,但其文字背後隱含的依然是故鄉主題。作者說“走進麻六甲這片海讀到了淺淺的思念”,顯然與《大遼河》裡故鄉的帆遙相呼應。《魚尾獅》裡提到“一旦醒來就無法睡去,噴湧的是一個民族不可欺淩的怒吼”,作者眼裡看到的分明是他鄉物,心裡念著的卻是故國情,作者的借代之意和鄉愁情懷躍然紙上。因此,作者感歎,即使為夢想浪跡天涯,人們也仍在用一生的時間尋找媽媽。

蒹葭蒼蒼,在水一方。鄉愁就是這樣從古到今吟誦著的一種記憶,詩人們筆下承載記憶的物象意象雖有不同,但即使物換星移,不變的永遠是那一份不忘初心的故鄉情懷。在《故鄉與南洋》系列鄉愁詩作中,每首詩的詞句都不多,卻有山有水有鄉愁,有情(深情)有意(寓意)有哲理,道出了無數遊子的衷腸。

◆情真意濃鑄詩魂/周以純(中國冶金作家協會副主席)

讀王世明的詩,感到異常親切。王世明筆下的故鄉與南洋,也是我所熟悉的——望兒山、遼河水、鄉村老媽媽、紅高粱…… 南洋的麻六甲、魚尾獅……

詩貴真情!一首詩的產生,首先應具備真情實感。只有靈感無真情,只能是意象的堆砌!而只有真情無新奇的意象,也無詩的魂靈!王世明的系列詩作,應該說,既有真情流露,又有意象新穎!“人老了/墳在/墳老了/土在”、“一碗香噴噴的米粥/喂飽了小村的皮囊”、“一旦醒來/就再也無法睡去……”每一首詩都很短,多則10幾行,最少則4行。精短、意深、味長……

讀王世明的思鄉詩作,不禁想起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綻放在歲月枝頭的詩與歌/王德坤(遼寧日報社記者)

在我看來,王世明先生不是一位孤獨寂寞的行者,因為故鄉永遠在他的心裡。讀他的詩,字裡行間,一種鄉情會混雜著老家泥土和花香的氣息,彌散開來,飄散在心頭。少時生長生活于白山黑水之間,老大客居星海南洋,對於他來說這是一種跨越時光、明月天涯的詩意之旅。星月當空,千千闕歌……就像陳慧嫻歌中所唱的那樣。

人只能有一個存在。在溫暖花香的家鄉和豪情詩意的遠方之間,只有一個選擇。從古到今,每一個遠行的人都會面臨著這樣的人生糾結。那種糾結就像梅花的樹幹,在最後在花枝的盡頭,終將綻放出美麗的花朵。而那些花兒,就是詩與歌。

讀著世明先生一首首雋永清麗、深沉幽遠的小詩,我一次次夢裡回故鄉。

◆精神、價值、身體的多重探索/蔡曉林(知名新媒體出版人、中訪網主編)

“70後”這個群體中的絕大多數詩人還處於不定型的成長過程中,遠未到蓋棺定論的時候。詩人王世明的作品亦是如此。但最近,他的詩風在變。變得短小精悍,變得深情淺唱。

王世明的詩歌作品向以清新婉約的抒情見長。一年前,他受單位委派,到獅城新加坡主持一本華語期刊的編務工作。新的工作和生活環境,賦予了他凝重的生活感受和深刻的生命感悟,為他的異國事業之旅注入了濃濃的詩情。這種獨特的思鄉懷親情感,猶如一壇陳年老酒,一經開壇,便醉個淚流滿面。在他近期創作的一系列關於故鄉和南洋的詩作中,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這種撲鼻而來的“酒香”。

王世明近期的詩歌作品風格簡約,但用情之真摯,下筆之凝重,常常讓讀懂它的人深陷其中久久不能自拔。物欲橫流的當下,細細品讀王世明的詩作,會發現,他的詩歌開始走向精神、價值、身體的多重探索。

◆一個遊子烹飪的思鄉詩宴/周紅微(《臺灣好報》記者)

一直以為,王世明先生只是一位業餘鍾愛書畫藝術的職業新聞人。多年以前,我所在的《臺灣好報》曾發表過介紹他書法創作的評論文章。沒想到,他還是位詩人,雖然自謙為“詩愛者”,卻是中國作家協會主管的國家級詩歌學術團體-中國詩歌學會的老會員。這個“老”字,從他老道的思鄉懷親詩句中可以強烈地感受出來。

王世明先生走的是傳統的詩路。在他近期創作的系列思鄉懷親詩作中,我們讀不到時下流行的高深莫測、晦澀難懂的詩句,讀不到消極頹廢、悲絕孤憤的夢語,他的作品充滿了積極向上的力量。哪個人會沒有故鄉? 《望兒山》、《大遼河》、《菩薩媽媽》、《紅高粱》、《華裔》……這些滾燙的詩行,承載了天下遊子的思念,靜靜讀來,總是情不自禁地打濕我們的眼眶。王世明先生的詩歌語言優雅而別致,韻律和諧而舒暢,感情濃郁而深沉,體現了詩歌的語言美、音樂美和意境美。他的詩歌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每一首詩,都是一幅鮮活凝重的生活畫面或歷史畫卷。徐徐打開,或由遠及近,或由近及遠,或回望歷史,或借物抒懷,使陳舊的畫面鮮活生動,使靜止的物象飛揚跳躍,使暗淡的色彩瞬間明亮。那畫面,那物象,那色彩,常常不自覺地把我們帶入詩意人生的大境中。在詩人的心中,故鄉是一種情感符號,是他心靈永遠的寄託,是他人生的最後歸宿。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感悟,他的詩筆才如此真情流淌:“當有一天我老了/當有一天我不能夠飛翔/我希望倒下的地方/沖著家鄉的方向。”這該是一種怎樣的思鄉情懷?!

主題鮮明,語言精煉,視野開闊,滄桑厚重,輕盈優美,回味悠長,這是王世明先生詩歌的基本特點。他以豐富的生活積澱,真實的情感流露,冷靜的心靈反思,從細微處入筆,用一個遊子的真情,為我們烹飪了一道豐盛的思鄉詩宴。

◆遙向故鄉的生命吟唱/齊楚(內蒙古呼倫貝爾日報社主任編輯)

每一首優秀詩歌的誕生,都離不開作者所經歷過的生活。只要來源於生活,是作者內心真情實感的流露,總會與讀者碰撞出心靈的火花,從而產生共鳴。讀詩人王世明的詩,便有如此的感覺。

試問,有誰會忘了故鄉,忘了白髮親娘?對故鄉,哪一個人不是魂牽夢縈,哪一個人不是聲聲呼喚呢?與詩人王世明二十五年前相識,那時的他便遠離故土到北疆軍旅生活。雖青蔥歲月稚嫩無邊,但詩人情懷和文人底蘊卻已然展露無遺。一路走來,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如今身處南洋的生活,無疑是他創作靈感、作品靈魂之源泉所在。讀王世明的詩,仿佛觸摸到了他那顆怦然跳動的赤子之心。他的詩歌,是寫給故鄉的人生詩箋,是寄給歲月的真情告白,是遙向故鄉的生命吟唱。廖廖幾句,詩意翻湧,綿綿鄉情,躍然紙上,給了多少思鄉遊子最好的安慰!

王世明的詩雖不能說字字珠璣,篇篇精品,但讀後總會讓人念念不忘,一種感懷在心頭久久縈繞,揮之不去。這,便是共鳴吧!

《故鄉與南洋》系列詩作精選/王世明

《望兒山》

在你身旁時

我離你很遠很遠

 

當我身處南洋

你卻就在我的眼前

 

《大遼河》

小時候,在我的心裡

你是一座蔥郁的山

為我染綠故鄉的春天

 

而如今,在我的夢裡

你是一片蔚藍的海

為我捎來故鄉的帆

 

《菩薩媽媽》

一把屎一把尿

托起了兒女們的嚮往

又一把尿一把屎

抹去父親

頑疾纏身的沮喪

 

媽媽,你是上天

派來的菩薩嗎

 

如若不是,為什麼

你的心裡

裝著那麼多苦難和憂傷

送給我們的

卻是滿滿的陽光

 

《遙寄故鄉》

樹老了,山在

屋老了,地在

人老了,墳在

墳老了,土在

 

故鄉喲

你永遠是我

顛簸人生的

最後一站

 

無論怎麼變

我都是

你村口小河裡

那個光著屁股捉魚的

小男孩

 

《那條路》

那條路彎彎曲曲,通向故鄉

通向娘的心房

每一次夢裡

我總是穿山而過

只求早一點兒見到娘

 

那天,娘在電話裡說

那條路封了,上面建了化工廠

晚上,我在夢中走了很久

卻怎麼也回不了故鄉

 

《紅高粱》

有誰能夠忘記

你曾經的風光

晃著紅紅的腦袋

在秋風裡歌唱

一鍋鍋香噴噴的米粥

喂飽了小村的皮囊

 

有誰還記得

你當年的模樣

胖胖的兒子生氣地問我

這些米粒是什麼

我憤怒地告訴他

這是故鄉

 

《華 裔》

為夢想

浪跡天涯

卻用一生的時間

 

《麻六甲》

麻六甲,你

不僅僅

是一片海

 

每次走進你

我總能讀到

一彎淺淺的思念

 

《魚尾獅》

一旦醒來

就再也無法

 

你口中噴湧的

不單單是歲月的清流

還有一個民族

不可欺淩的怒吼

【王世明簡介】男,70後資深媒體人(見圖),生於遼寧蓋州,軍人出身。早年加入中國詩歌學會。作品散發于《遼寧日報》、《中華新聞報》、《遼河》、《芳草》、《青年作家》等報刊,詩作曾獲《遼河》青年文學獎,入編《二十一世紀中國詩人檔案》、《2002中國詩歌選》、《2008中國最佳網路詩歌》等文學選本。先後在《蓋州市報》、《北方晨報》、《城市建設》等媒體任職。出版有報告文學集《刻進大山的愛》。現居南洋,任新加坡《新華人》雜誌社主編,兼任中國商業文化研究會商界文學藝術家聯合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