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藜臺東1號為市場主流之紅色果穗

臺灣藜臺東1號 特色雜糧生力軍

【記者 朱達志/台東 報導】

為提升臺東地區原民特色作物產業,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以下簡稱臺東場)於108年3月22日於臺東場召開新品種命名審查會議,由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盧煌勝前場長、臺東場前副場長江瑞拱、中興大學陳宗禮教授、屏東科技大學謝清祥教授及臺東大學劉炯錫教授等學者專家擔任審查委員,經書面及現場審查後,一致通過命名為「臺灣藜臺東1號」,為國內第一個命名的臺灣藜品種。本新品種為市場主流之紅色果穗,具早熟、優良栽培特性及優質機能性成分,市場應用前景看好。

審查委員田間勘查臺灣藜臺東1號生育情形

臺灣藜為臺東地區重要的特色雜糧作物,106年栽培面積達200公頃以上,為一新興作物,臺灣藜產業發展的時間非常短,栽培面積卻在短短的三年內成長了7倍,並為臺東創造了可觀的產值。為推動原民特色作物產業發展,臺東場積極投入臺灣藜育種相關工作,歷經多年試驗,育成新品種「臺灣藜臺東1號」。新品種具早熟特性,生育日數較對照品種提早13天,可減少生育期間管理成本及受極端氣候影響之風險;具高收穫指數及高肥料利用效率,適合規模經濟生產,並具有高蛋白質含量,富含甜菜色素及微量元素等營養及機能性成分。

臺灣藜臺東1號具早熟特性,較對照品種提早13天採收

臺東場近年來致力於臺灣藜育種、栽培及病蟲害管理等相關研究及輔導工作,一級生產已趨向成熟,惟目前栽培品種仍以地方品系為主,尚有成熟不一致之缺點,不利採收作業。本新品種成熟整齊一致,較市場上目前的商業品種提早13天採收,可改善採收作業問題,提供農民新品種之選擇;且具優質營養及機能性成分,有助於供作保健或健康食品之穩定原料,裨益特色雜糧產業之發展。

臺灣藜臺東1號於3月22日由審查委員一致決議通過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