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柱北京師範大學英東學術會堂演講。

與洪秀柱面對面

【記者 柳哲 北京特稿】

5月14日上午十時許,風和日麗,北京師範大學英東學術會堂,一場別開生面、非同凡響的演講,正在歡洽氣氛中進行。主講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前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女士。這次她率團訪問北京,為什麼要選擇在北師大與師生交流,她坦誠表白說,她當過十年的教師,在臺灣“立法院”工作期間,長期在教育委員會供職;二是應邀而來,在2016年7月,北師大的形勢與政策小組的同學,誠摯發函邀請,邀請她來演講,這次算是踐諾而來。

洪秀柱坦言,他的同行,為她準備了二個版本的演講稿,有學術性的,也有政策性的,但最後她選擇脫稿演講,與師生真誠交流。大約一個半小時的演講,提問者不少,她無不耐心回答,為師生“傳道、授業、解惑”也!她的演講,沒有任何苦澀,風趣生動。說到動情處,令人為之動容。她說,現在解決兩岸問題需要時間、耐心與智慧,期勉大陸的學子,要多跟臺灣的年輕人交流,互相瞭解,互相認識,一起共創兩岸和平發展美好願景,才是兩岸和平統一最好的方式。

洪秀柱千里迢迢率團到京訪問,意在改善兩岸關係。兩岸之間如果有暢通的管道,要守住的底線,就是“九二共識”,反對“台獨”。

洪秀柱現場粉絲簽名。

洪秀柱說了京劇《四郎探母》的故事,形容當年兩岸親人分離兩地的相思之苦。她親自朗誦了臺灣著名已故詩人余光中先生的《鄉愁》,“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當年骨肉分離之苦,這是兄弟鬩牆的結果,這樣的苦,我們不想再見到,要和平,要團圓,要相聚。洪秀柱的話,情真意摯,感人肺腑。如果每一位臺灣人,都能從歷史的磨難中,去瞭解臺灣,去瞭解中國,兩岸人為的骨肉分離,是何等的愚不可及?

她例舉臺灣《遠見》二月底的調查表示,61.6%臺灣年輕人在大陸推出惠台措施後,增加到大陸發展的意願;其中41%計畫未來赴海外留學與工作,目的地首選是日本,大陸與美國並列第二;更奇妙的是,18至29歲年輕人在10年前認為大陸對台最不友善,如今態度翻轉,認為大陸對台最為友善。

洪秀柱說到,兩岸的競爭不在於軍事、政治或外交,而在於何種制度安排可以讓人民過更好的日子。尤其對於競爭激烈的時代,更應比較誰能提供更好的就學、就業與創業的機會。自大陸針對臺灣年輕人推出惠台政策後,大陸的科技、建設、效率、便利、文創、甚至是音樂與影視內容,這些與意識形態無關的機會、市場與軟實力,才是吸引台青選擇到大陸發展的主因。讓更多台青立足大陸、實現夢想,才是兩岸走向融合最具成效的催化劑!

有同學問到如何做一名好老師,需要什麼樣的品格?洪秀柱說,北師大校訓“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就說得很好,愛與榜樣,也是做好老師的關鍵。洪秀柱演講,幽默風趣,妙語連珠。她的演講,不古板生硬,來自生活,來自臺灣現實。她說到家世,在那白色恐怖時期,他的父親曾去職在家四十多年,其家境可想而知。洪秀柱,她的優點,在於樂觀自信,在語言上,行動上,無處不表現出自信與智慧的光芒。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兩岸問題久懸未決,刺痛無數華夏兒女的心。獨派倒行逆施,惡行昭昭,醜態百出,製造事端,破壞和平,阻礙統一,背道而馳。骨肉親情在,兩岸一家親。促統的願望,越來越強烈,位卑不敢忘國憂,兩岸民間在行動!

這一天,我作為多年研究兩岸密使曹聚仁先生的民間學者,有幸親自聆聽洪秀柱女士的演講,並親自將98歲老詩人鞠盛先生所撰寫的古風體長詩《致洪秀柱》以及《孫中山詩傳》送給洪女士,幫助老人完了一個心願。

作者現場與洪秀柱面對面

洪秀柱,回應習近平《告臺灣同胞書》的講話精神,積極推動兩岸廣泛交流,殫精竭慮,忍辱負重,體察民情,順應大勢,致力兩岸和平統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而盡匹夫之責,可謂居功至偉,乃當代國人的榜樣!不愧為“巾幗英雄”,當世“民族英雄”!洪秀柱,是一位覺者,不像臺灣當局,執迷不悟,玩弄政治,欺騙民眾,上下一片烏煙瘴氣,怨聲載道,不獨自毀前程,也把臺灣未來引向深淵。中國一句古話說得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中國文化,人人皆可成聖成賢,但關鍵一個心字,心正事正。《周易》有言:“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于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這“正位居體”極其重要,但願臺灣一些政客,要好好學學老祖宗文化,否則枉為人生,辜負祖先,倒行逆施,自欺欺人,身敗名裂,遺臭萬年!

兩岸統一大業,七十年久懸未決,兩岸中國人,無不痛心疾首!所有炎黃子孫,為此撕心裂肺的痛!兩岸統一為什麼那麼難?!兒子回到母親的懷抱,難道就那麼遙遙無期?!是誰在阻擋兩岸和平統一的進程?!是誰在破壞母子的團圓?!兄弟的團聚?!夫妻“床頭打架床尾和好”?!

為了兩岸和平統一,從解放初期,兩岸國共兩黨的領袖毛澤東、蔣介石,本著民族大義,一笑泯恩仇,就曾在打打鬧鬧中,進行不同方式的接觸,為推動祖國統一大業,進行了艱苦不懈的努力。兩岸問題,拖延已經70年,至今仍處於兩岸分治狀態,令國人無比的遺憾。所有炎黃子孫,都有責任與義務為此獻計獻策,不遺餘力,共同推動祖國統一大業。兩岸政黨負責人,理應擔當起這一偉大使命,給兩岸人民,以及海內外所有的炎黃子孫,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眾所周知,現代著名作家、學者、記者曹聚仁先生,作為一介書生,為了民族大義,不計個人得失,從上個世紀50年中期開始,孜孜於兩岸統一大業,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癡漢”曹聚仁先生二十年如一日,為兩岸和平統一事業,奔走呼號,竭盡全力,1972年7月23日,他齎志以歿,未見兩岸統一,在澳門含恨離世,被周恩來總理譽為“愛國人士”。

曹聚仁晚年在香港書房

1956年至1959年,曹聚仁先後六次,應邀回國採訪與商談國事,往返於內地與香港之間。毛主席曾兩次接見過他,周總理、陳毅副總理,接觸更為頻繁。根據主席意見,讓周總理、陳毅副總理、張治中將軍、邵力子先生等,與曹聚仁先期商談,他最後出面。1956年7月16日,周恩來邀請曹聚仁,夜宴於頤和園。這次宴會經過,曹聚仁以《頤和園一夕談——周恩來會見記》為題,發表在1956年8月14日的《南洋商報》第三版上,接著印尼華僑主辦的《生活週刊》,也發表了更加詳細的報導《周總理約曹聚仁在頤和園一夕談》,正式向海外傳遞了國共可以第三次合作的資訊。曹聚仁的報導,第一次提出“國共第三次合作”的口號,在海內外引起強烈震動,並且意義深遠!

這次,洪秀柱女士審時度勢,順應民心,帶領臺灣同胞代表,訪問北京,與大陸同胞代表,促膝交談,共謀兩岸和平統一美好願景,共同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可謂“善莫大焉”!洪秀柱一行,將與曹聚仁先生一樣,必將成為名垂青史的愛國人士,他們才是真正的炎黃子孫與中華兒女!

“兄弟齊心,其利斷金”,但願兩岸早日實現和平統一,以撫慰海內外所有炎黃子孫心中永遠的傷痛,以告慰夢寐以求于兩岸和平統一的兩岸密使曹聚仁先生的在天之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