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論壇大會縣長楊鎮浯演說。

第11屆海峽論壇 • 楊縣長受邀發表演說

【記者 徐迪/福建廈門 報導】

「第十一屆海峽論壇」於6月15日至21日在大陸福建各城市舉辦,而重頭戲—海峽論壇大會活動昨(16)日上午在廈門會議中心海峽廳隆重登場,金門縣長楊鎮浯與議長洪允典分別率府會局處長與議員共襄盛舉,大陸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國台辦主任劉結一、福建省委書記于偉國與省長唐登杰等重要領導親自出席,並熱情接待來自兩岸的重要嘉賓;而大陸國台辦也特別邀請楊縣長於會中發表談話,楊縣長先從近期最熱門的大、小四通議題對金門的深遠影響與對接方向提出看法,並闡釋金門特殊的歷史發展,就是兩岸發展的縮影,也重申金門願意承擔兩岸和平發展的重責大任。

海峽論壇已經邁入第十一屆,論壇以「擴大民間交流」、「深化融合發展」為主題,過去十年間,已吸引超過十萬人次參加,可謂是兩岸的年度交流盛會,兩岸專業人才透過此平台,分別在青年、基層、文化與經濟等四大層面,分享經驗,交流互往。

楊縣長在此次論壇大會受邀擔任演說嘉賓,會中首先提到,去年大陸的兩會期間,總書記習近平表示,要把福建打造成台胞台企登陸的「第一家園」;同時,甫於今年1月2日《告台灣同胞書》40週年談話中明確指出,兩岸要「應通盡通」,提出「經貿合作暢通」、「基礎設施聯通」、「能源資源互通」、「行業標準共通」等大四通的概念,並指出將率先實現金門、馬祖與福建沿海地區通水、通電、通氣、通橋等小四通的具體方向,以及未來兩岸關係的演變,深深影響金門的整體發展。

楊縣長也表示,金門在兩岸發展上有歷史的特殊性,且具有小三通的便捷性,始終願意扮演兩岸和平交流往來的橋樑,也願意成為「兩岸經貿合作先行先試最佳典範」;而他自上任時間僅僅半年,卻已三度率縣府團隊拜訪大陸各個城市,積極謀求經貿發展、產業合作、環境保護及觀光旅遊等四大層面之合作發展,也獲得福建省政府與國台辦的高度關注與支持,期盼金門與福建地區的合作項目,能夠「能通先通、能通快通」。

金門縣政府團隊與國台辦主任劉結一。

在兩岸人民關注的小四通議題上,楊縣長也進一步指出,去年8月5日已實現兩岸通水,為兩岸民生合作達成重要里程碑,穩固了金門未來發展的用水需求。而通氣方面,金門縣政府有關單位也積極推動與磋商當中,期望透過天然氣發電方式,以符合環保減碳、永續島嶼的施政理念。在通電與通橋部分,雖仍有賴於兩岸有關當局的政策支持,但金門已啟動先期規劃工作,待時機成熟,即可隨時向前推動。

金門與大陸最近距離僅1.8公里,擁有特殊的地理位置,楊縣長認為以金門的歷史演進與政治發展,金門即是兩岸現代發展的縮影,也是兩岸關係的溫度計;金門鄉親歷經戰爭的苦難,最能體會兩岸和平發展的難能可貴,金門小三通歷經18餘年,儼然成為兩岸人民交流往來的重要渠道,金門經驗也絕對是兩岸和平發展的最佳典範。

最後,楊縣長以「兩岸共飲一壺酒、兩岸同是一條根」十四個字,推銷金門兩大特產,也能作為兩岸和平發展的信物,金門願意肩負起兩岸和平發展的重責大任。

結束海峽論壇大會活動之後,楊縣長率縣府團隊赴廈門五通碼頭與國台辦主任劉結一交流座談,相隔不到兩周的時間,楊縣長再度與劉結一會面,雙方首先視察廈門五通碼頭三期新候船樓通關情形,勉勵現場工作人員長期對小三通的辛勞付出。

左至右:縣長楊鎮浯、國台辦主任劉結一、議長洪允典、立委陳玉珍。

隨即於下午4時30分在五通碼頭四樓會議室進行交流座談,楊縣長首先表示小三通自2001年開辦以來,日前已正式突破2,000萬人次,陸客來金旅遊也相較同期成長超過30%,成為兩岸交流往來最穩定的渠道;而楊縣長也分析了金門地理因素所帶來的限制,例如發電成本昂貴、廢棄物運回台灣本島處理所費不貲、居民仍使用高風險的天然氣桶、天候因素常影響對外交通、人口嚴重外移、醫療資源缺乏等現實面的侷限,長期困擾金門鄉親,以及影響金門整體發展,呼籲兩岸有關當局能集思廣益,設法解決。

此外,楊縣長會中也倡議打造「金廈生活圈」,具體落實在「產業合作發展」、「人員自由往來」、「民生物資共享」、「基礎建設共構共行」、「環境資源生態共用共保」等面向,深化金廈交流座談,近期也致力推動「兩岸便捷物流中心」,增進兩岸產業融合發展;期盼國台辦能給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制定更多的優惠措施,透過小四通的交流合作,藉以解決金門鄉親迫切的民生需求,扶植地方基礎設施的發展,體現兩岸和平發展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