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廢科舉百年會議 陳益源出席談蔡廷蘭

金門漂流到越南留下珍貴記錄

【記者 徐迪/金門 報導】

越南社科院舉辦儒學科舉回顧國際會議,金門大學陳益源院長應邀出席,推介金門瓊林後裔「開澎進士」蔡廷蘭成名之作《海南雜著》。

中國科舉制度創始於隋朝大業元年(605),確立於唐代,直迄光緒三十一年(1905)止,前後延續了1300餘年。而越南自李仁宗太寧元年(1075)開始也採行科舉取士,直到阮朝成泰十七年(1919)才予以廢止,是世界上最晚廢除科舉制度的國家。

今年適逢越南廢止科舉100週年,越南社會科學翰林院特別於8月15日在河內盛大舉辦了一場「越南儒學科舉百年回顧」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越南與來自美國丶英國丶德國丶日本丶中國大陸丶台灣等地學者參與,發表近60篇論文。國立金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陳益源院長亦受邀參加,報告主題為「台灣蔡庭蘭(1801-1859)筆下的越南科舉制度與儒教育」。
  
陳益源院長表示,祖籍金門瓊林,出生於澎湖馬公的蔡廷蘭(1801-1859),他曾於清朝道光十五年(阮朝明命十六年,1835)從金門料羅灣搭船,在台灣海峽上遭遇颱風,被漂流到越南中南部廣義省思義府菜芹汛,幾經波折,最後由陸路走回中國,並寫下一部《海南雜著》,忠實記錄了他在19世紀30年代於越南的所見所聞,成為東亞地區一部非常珍貴的漂流錄。
  
陳益源院長根據《海南雜著》一書,考察從金門漂到越南的蔡廷蘭筆下與越南科舉制度有關的各種描述,同時介紹他在返國途中與一些越南士大夫接觸的經驗,以及他關於兒童教育、致祭文廟等越南儒學的現場觀察。

例如他在道光十五年(1835)年一月二十日,在廣義省曾應塾師陳興道以詩招飲,看見當地「兒童所誦四子書、經史、古文、詩賦,與中國同,皆寫本。又人置一磚,塗泥水,以竹筆作字,悉粗劣(筆墨最少,寫字無法帖)。持紙掌上作草書,甚捷。」

又例如道光十六年(1836)二十四日,他在諒山省看到「巡撫官致祭文廟,官署及諸生皆袍笏衣冠行禮。廟中祭器不備,無樂舞,惟吹笛、彈胡琴、鳴鐘鼓不絕。自廟庭以外,東西分四行,用健卒執干環立,門外燒火龍二條。祭畢,遣官致燔肉。」

《海南雜著》裡有不少這類寫實的記載,都是出自一位外國落難秀才在越南境內的親身見聞,特別值得越南科舉制度與儒學教育研究者加以重視。

據悉陳益源院長之所以受邀出席發表上述演說,是因為他十幾年前就曾組織「蔡廷蘭越南行跡考察」活動,率團親赴越南進行田野調查,並陸續在台北丶河內出版過《蔡廷蘭及其海南雜著》的中丶越文本,而且發現了蔡廷蘭消失近百年的《香祖詩集》,又先後主辦過「科舉制度在台灣」丶「科舉制度在金門」與「閩台科舉文化」等多項學術研討會,相關研究成果有目共睹,是蔡廷蘭與科舉研究的知名專家。

趁著這次應邀到河內演講的機會,陳益源院長不僅向與會學者推介蔡廷蘭關於越南儒學科舉的珍貴記錄,他還說《海南雜著》第一版的封面曾預告:「詩在下卷,俟續編」,可惜後來並未編輯出版,詩也亡佚了。因此他特別籲請在場的越南學者,協助找尋蔡廷蘭當年沿途與數十位越南士大夫的唱和之作,希望這位「風塵萬里客,天地一詩人」蔡廷蘭能有更多的作品重現於世,以豐富越丶中文化交流和台灣丶金門文學的內涵。

陳益源院長表示,此行他還有一個意外的收穫,那就是認識了同時出席這次越南儒學科舉會議的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白凱琳(Kathlene Baldanza)教授,並且得知她目前正在進行《海南雜著》英文本的翻譯工作,這是蔡廷蘭這部名著繼俄文丶法文丶日文丶越文丶韓文之後的最新外譯工程,尤其令關心金門科舉丶台灣文學的朋友們高度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