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巡署、基市府與海科館一同合作,清除保育區外來種魚類。圖中長潭港安檢站人員與海科館執行潛水獵捕活動研究人員與志工進行相關文件確認,現場向民眾溝通說明活動內容與執行方式。

外來種魚類全消失 海科館保育區殲滅龍虎斑行動

保育區內雜交種龍虎斑因長期人為餵食不怕人,生性貪食食量極大,恐吃掉保育區內魚類造成嚴重生態問題。照片右方為龍虎斑,左方為原生玳瑁石斑。(照片提供/海科志工陳宗偉)


維護海洋生態獵龍開跑

【記者 邱奕懿/基隆 報導】

為維護保育區生態平衡及台灣海洋物種,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研究人員及潛水志工,經合法申請後,於昨(27)日開始在嚴禁採捕的潮境保育區內執行潛水移除對海洋生態具嚴重威脅的外來種魚類-龍虎斑,本計畫預計執行至109年底,直到保育區內的龍虎斑全數消失。此活動雖向基隆市政府申請及經同意,但在保育區內執行這項潛水獵捕行動,仍引起現場潛水人員及一般民眾高度關注,顯見大家對於保育區內禁行採捕行動已有高度認知和維護。

海科館表示,這為期一年「獵龍行動」,係為清除保育區內外來種魚類-龍虎斑之計畫,將由海科館研究人員及館內志工,利用潛水方式在保育區內以釣魚、圍網或魚槍(具合法使用登記)等方法,獵捕非原生魚類-龍虎斑。計畫主持人廖運志博士表示,近幾年台灣北部海域常見大量的人工雜交種石斑(龍虎斑),疑遭宗教團體所放生。而位於基隆望海巷潮境保海灣育區內經發現有7~8尾龍虎斑長時間停駐,由於保育區內限制採捕它們得以存活成長,龍虎斑恐因會大量掠食保育區內其他魚類而造成嚴重生態問題!此外,過去學界認為人工繁殖雜交的魚類因生殖隔離故無法於野外成功繁殖,但近期研究發現龍虎斑已能在人工畜養環境下自然繁殖至第三代,如因人為放生或天然災害等因素而逃逸至野外、甚至自然繁殖,因存活在保育區內更讓龍虎斑得以安然掠食保育區其它物種,此恐造成無法彌補的生態浩劫,而有獵龍行動產生。

這項計畫之執行將視海況、海流及能見度等因素,採不定期方式進行,配合水下工作人員及岸上人員之宣導,海科館執行保育區外來種魚類移除計畫,也同時持續進行及進行相關研究、了解野外龍虎斑魚之族群分布及密度、生殖週期及年齡等生物特徵、食物組成、攝食行為及對生態系影響。海科館也表示,潮境海洋中心也畜養、展示多種外來種魚類,例如已成功入侵台灣西部海域的大型掠食性紅鼓魚,開放供民眾參與教學活動,並藉此了解外來種對海洋生態相關的影響,海科館也同時呼籲避免造成海洋物種的浩劫,民眾不要隨意放生!

上圖:保育區內雜交種龍虎斑因長期人為餵食不怕人,生性貪食食量極大,恐吃掉保育區內魚類造成嚴重生態問題。照片右方為龍虎斑,左方為原生玳瑁石斑。(照片提供/海科志工陳宗偉)
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