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塑大師蔡爾容參加第12屆兩岸文博會

【記者 徐迪/福建廈門 報導】

2019年11月,蔡爾容參加第12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在紙塑界,他是一位大師級人物。此次參展以文創作品為主,包含官將首人偶神像、十二生肖拆紙刀、紙塑臉譜面具、媽祖、千里眼、順風耳將軍、官將首筆筒、竹製典雅髮簪等。蔡爾容的紙塑展位,格外引人關注,一件件做工精美的紙塑作品,證明了蔡爾容在紙塑界的實力。

據介紹,紙塑神像有筋、骨、皮、肉,內部中空,可將官印、符令等裝進去,再用竹纖維紙制成衣服,上漆線雕和金銀箔,整尊神像如真人般有四肢和五臟六腑。製作這些紙塑作品用到的便是“脫胎換骨法”,先把層層竹纖維紙粘在黏土塑成的素坯上,待整個坯體陰乾成型後,用刀剖開坯體,挖出兩塊黏土素坯,再將兩塊紙坯粘合。

蔡爾容說,做這份工作最需要的是細心和耐心,“老祖宗的這些手藝沒有速成的,要一點一點踏實地去做”。一尊60多釐米高的紙塑神像往往要3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錯一道就可能導致整件作品廢掉。由於工序複雜、工時長,且需長年磨煉,製作過程中動輒還會產生挫折感,不少學徒被“嚇”跑了。別人被“嚇”跑,是別人的事。蔡爾容如同一面鮮明的旗幟,堅守在紙塑界的陣地上,他是永遠不會放棄這個陣地的。

不過,蔡爾容不孤獨,陪同他堅守在紙塑界的陣地上的,還有他的妻子卜雅菡,她也是一位精通紙塑技藝的高手。卜雅菡曾說,“我們倆的姓合起來叫「菜蔔」,在臺灣話裏是蘿蔔干的意思。我們倆名字的第二個字合起來「爾雅」,是中國最早辭書的名字,所以不論雅俗,我們都是天作之合。”不管是生活中,還是工作中,夫妻倆都是相互支持對方,相互扶持,也是一種人生幸福。

2018年4月,蔡爾容與卜雅菡的紙塑作品入選為配合“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支持中國文化走出去”而舉辦的公益文化活動“世界郵票上的一百位中國藝術名家”,與成龍、何家英、唐國強、姜昆、陳佩秋等100位知名的中國藝術家一起登上美國、法國、荷蘭等國家的郵票。

目前,世界上有6尊大型紙塑神像,一尊藏在武當山,是當年明朝皇帝供奉的,如今已成為當地一大旅遊亮點。剩下5尊都是蔡爾容做的。蔡爾容說,“紙雕不發黴,不長蛀蟲,比木雕更易保存,現在也有很多內地寺廟聯繫我們,要製作紙塑神像。”

除了祭祀和作為藝術品收藏,紙塑這項古老藝術在現代社會的市場表現如何呢?蔡爾容說,他做的簪子被北京一家漢服社一搶而空,一家舞蹈團演出時要用面具,通過網路聯繫到他。“以前他們用的面具用上會過敏,用了我做的面具後立刻就好了,我們的原料是竹子加麵粉。”蔡爾容說,“古書記載,古代定親的信物是一支竹簪,女子送給即將征戰疆場的愛人的信物,往往是向竹簪上纏幾圈自己的頭髮,而且在臺灣方言中,‘竹’與‘祝’諧音,有著非常美好的意義。在一次文創會上,一對情侶因為來晚了,沒買到我們的竹簪,甚至當場吵了起來。”蔡爾容的紙塑作品,就是有這樣的魅力!

在第12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他們的紙塑作品又深受喜愛大賣。也感謝他們不怕辛苦和困難,把中華傳統文化的紙塑技藝發揚光大,推廣到全中國、全亞洲、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