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時代的“生物金鑰”

【記者 張力平 特稿】

網路時代密碼多。密碼,似乎成了人們與外界接觸的通行證。各種各樣的密碼如形形色色的“金鑰”,助人打開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一扇又一扇的“門”。從某種角度看,密碼甚至控制了人們的生活。密碼在極大地保障了人們資訊、財產安全的同時,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不少煩惱。隨著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變得越來越複雜,密碼難題日益突出:簡單的不安全,複雜的記不住,弄混或忘記更是家常便飯。如今,幾乎每個人都有被密碼糾纏、困擾的經歷。

傳統的身份認證方法除了使用用戶名、密碼等身份標識外,還採用鑰匙、證件、磁卡、晶片卡等身份標識物品作為“金鑰”。這些“體外物”也經常存在著丟失、遺忘、複製及被盜用等諸多不利因素。

為了讓網路時代的身份驗證過程變得更簡單、更安全,消除人們因密碼和各類身份標識物品而產生的種種煩惱,人們已將“生物金鑰”作為理想選擇,各項生物識別技術應運而生。生物識別技術是通過人類生物特徵進行身份認證的一種技術。人類的生物特徵通常具有唯一性、可以測量或可自動識別和驗證、遺傳性或終身不變等特點。生物識別技術通過電腦與光學、聲學、生物感測器和生物統計學原理等高科技手段緊密結合,利用人體固有的生理特性(如手形、指紋、臉形、虹膜、視網膜、脈搏、耳廓、靜脈、腦電波乃至基因等)和行為特徵(如筆跡、聲音、步態、按鍵力度等)來進行個人身份認證。生物識別系統對生物特徵進行取樣,提取其唯一的特徵並且轉化成數位代碼,再進一步將這些代碼組成特徵範本。基於這些特徵,人們已經發展了筆跡識別、手形識別、聲音識別、步態識別、指紋識別、人臉識別、虹膜識別、靜脈識別、腦電波識別、基因識別等多種生物識別技術。所有的生物識別技術的目標就是讓人們的身份變成“唯一”。各種生物識別技術都必須能識別人們生理特性和行為特徵中獨一無二的“特點”。

生物識別認證技術較傳統認證技術存在較大的優勢。人體特徵具有人體所固有的不可複製的唯一性,這類“生物金鑰”無法複製,失竊或被遺忘。而且,生物識別技術產品均借助于現代電腦技術實現,很容易配合電腦和安全、監控、管理系統整合,實現自動化管理。生物識別技術比傳統的身份鑒定方法更安全、保密和方便。“生物金鑰”不僅防偽性能好,不易遺忘、偽造或被盜,而且可隨身“攜帶”,隨時隨地可用。

生物識別是連通人工智慧和現實世界的重要橋樑。如今,在技術逐漸成熟及政策支持的背景下,生物識別正在成為人工智慧產業率先爆發的領域。各類“匪夷所思”的生物識別技術走出以往的“神秘”印象,逐漸向大眾、民用方向靠攏,應用領域和覆蓋面逐步擴大。各種生物識別技術迅速發展,爭奇鬥豔。隨著相關科技的突破性發展,將有越來越多的生物識別技術應用於實際生活。新技術、新模式、新場景將加快催化生物識別商業化進程。未來,人臉識別、虹膜識別等無觸式技術因具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將逐步取代指紋識別的主導地位。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儘管生物識別技術日新月異,不斷推陳出新,但安全的生物識別需要在不同的應用場景,用不同的生物識別技術做支撐,不能靠某一種技術作為絕對支撐。單一生物識別技術局限性大,惟有多模態的複合生物識別才能確保更高的安全性、準確性和有效性。複合生物特徵識別較單一特徵識別具有更多的優勢,身份認證中存在的非普遍性、欺詐行為、無效性和不準確性等問題在複合生物識別中都可以有效地解決。無論是指紋識別、人臉識別還是虹膜識別,生物識別技術只是基礎。要構建成熟、穩定的生物識別統一身份認證平臺,增加生物識別系統的複雜性,將指紋識別、人臉識別、虹膜識別等多種生物識別技術組合在一起,使之成為能識別不同生物特徵的綜合生物識別系統,由此實現身份認證的終極目標。隨著應用領域的不斷擴展,單一生物識別方式將向複合生物識別方向轉變,複合生物識別逐漸成為生物識別領域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