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臺」博物館108週年館慶 「隱藏的寶物」解密

【記者 沁諠/台北 報導】

離散30年 人魚與博物館再續情緣  

國立臺灣博物館為國內歷史最悠久的自然史博物館,今年為該館開館108週年,特別舉辦館慶活動,發表多件原來藏於民間的珍貴寶物,並透過頒獎儀式及捐贈品故事分享活動,與大眾分享生日喜悅。慶生會會場多位貴賓、退休館長及館員、新住民服務大使、捐贈者等均到場祝賀,場面溫馨熱鬧。

臺博館館慶活動在「臺灣動物之聲」自然協奏樂曲中揭開序幕,該樂曲蒐錄春天樹梢上嘈雜卻又充滿愛意的鳥語情歌,以及夏夜池塘邊熱情奔放的蛙鳴聲,經由臺灣年輕創作者混合簡單的樂器及Beatbox節奏口技,風格清新自然,未來將作為該館開館迎賓及閉館提醒音樂,讓大眾在樂聲中認識都市自然生態。

臺博館陳濟民館長致詞時,特別從《臺灣博物》期刊等學術出版成果、珍貴典藏品的介紹及重要展示成果,帶領大家回顧臺博館早年輝煌的歷史,審視近二十年來前輩先進們成果,並帶出臺博館未來將結合臺灣自然和人文、歷史和族群、環境與教育、科技與多元創新的前瞻發展方向。陳館長說,臺博館不僅是全國最「臺」的博物館,也是國內外民眾認識臺灣最好的窗口。

臺博館108週年館慶合影。

臺博館108週年館慶合影。

文化部楊子葆政務次長表示,臺博館是一座兼具本土化及地標性的博物館,建築和館前的銅牛是許多臺灣人兒時共同的記憶,珍貴的藏品和臺灣歷史關係密切。期待未來能看到臺博館結合新興科技為藏品加值,讓更多文化資產及歷史記憶將得以新的形式延續,同時也藉由科技技術推動文化平權,讓更多人能感受文化的重量,體會文化對生命和心靈帶來的衝擊。

為感謝各方民眾長期的支持,臺博館特別邀請近5年來,曾將家中寶物捐贈給臺博館典藏的民眾、歷任館長及館員共同進行「隱藏的寶物」捐贈感謝儀式。總計有臺灣早期攝影家珍藏之攝影刊物及作品近2000件,包括鄭桑溪珍藏的攝影刊物、張朝目及金淼寫真館提供的玻璃版底片、李悌欽及施強的攝影作品等;人類、地質、動物、植物學門藏品22件,包括儒艮、魯凱族琉璃珠刺繡背心、臺灣原住民人偶、黃氏蜈蚣藻、三峽文石、歐亞狼、天堂鳥等。各項攝影類捐贈品將收入籌備中的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素有「美人魚」之稱的儒艮,民國20年曾在屏東縣恆春鎮被捕獲,從此以後就沒有任何發現的紀錄。直到民國75年10月8日蔡茂雄先生在屏東的小琉球海邊發現擱淺死亡的儒艮一隻,為製成標本曾請教旅經當地的臺博館研究人員林俊聰先生,並依所教方法製成標本收藏。因感於標本的珍貴和保存的不易,蔡茂雄將標本捐與奇美博物館跟大眾分享,但奇美博物館因保存環境及典藏等因素,又將其轉介臺博館。當臺博館林俊聰承接此案時驚覺,這隻美人魚正是30年前由他指導製作的標本,輾轉多年竟在博物館重逢,再續前緣。

臺博館特別製作並回贈儒艮的3D掃描物件,此物件採用手持式工業級光學3D掃描儀,以非接觸式方式直接掃描物體表面,精度最高可達0.1mm,技術與國外博物館同步。臺博館表示,未來將推動館藏3D數位化計畫,使文物除了靜態展示外,也增加應用在數位媒體科技上的可能。

除了保存臺灣重要的本土文化記憶,臺博館今年也為國際博物館協會-自然史博物館委員會(ICOM NATHIST)出版的倫理守則(ICOM Code of Ethics for Natioral History Museums)提供正體中文譯本,同時接管該委員會Platform 2022網站(http://www.platform2022.org/),協助蒐集各種自然生態保育相關影像及資源,供國際博物館展覽規劃或教育活動使用。

臺博館108週年歷屆館長與文化部楊子葆次長進行切蛋糕儀式。

臺博館108週年歷屆館長與文化部楊子葆次長進行切蛋糕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