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種品牌生態米。

臺博館「生態米博覽會」起跑 動物作伙報米香

【記者 沁諠/台北 報導】

稻米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變化而生的各種料理,也是許多人共同的回憶。一群關愛環境注重生態的農夫投入友善環境農耕行列,推出瓦拉米、哈拉米、小鶹米、濕地米等14種品牌生態米,重現人與動物共同吃飽的榮景,9月24日至25日將於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生態米博覽會」共同展售。

近30年來,我國稻米產業面臨稻米自給率逐年下降問題,國人每年每人稻米消費量從98公斤減少為48.09公斤,居東亞之末。稻作面積減少與農田休耕的衝擊,致使大部分農田耕作過程經常使用大量的農藥化肥,引發環境破壞,水質污染及土壤硬化、酸化等問題。「生態米」是指在耕作過程中採用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生產過程兼顧自然環境及生物多樣性,每一種米都至少保育一種動物。

國立臺灣博物館為宣傳環境友善理念,提供可實踐的綠色生活方案,特別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共同企畫首屆「生態米博覽會」。今日開跑記者會上哈拉米、瓦拉米、濕地米、小鶹米等生態米農友,均到場分享品牌故事,會中也發表輕鬆有趣的《多吃米 多吃生態米》影片,介紹和環境共生共榮的稻米。

臺博館陳濟民館長表示,「生態米」不僅保育生態環境,在文化傳承與復興上也扮演重要角色。例如新北市貢寮的「和禾米」兼顧生態保育及梯田景觀;花蓮港口部落的「海稻米」重現百年水梯田,讓阿美族文化薪火不滅;來自秀姑巒溪最上游的「哈拉米」,是「吉哈拉艾」聚落的阿美族人堅持沿用百年水圳灌溉所復育的成果。期望大家共同以消費力量促進生態保育行動,以市場引導更多農民改變生產行為,創造新型的文化參與模式。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翁章梁副主任委員也表示,從農不易,過去慣行農法常認為「沒有農藥和肥料種不起來或收成很少」,經過這幾年的綠色革命,逐漸可以看到一些實行生態農法的成功案例,希望大家一起宣揚,透過這些事蹟放大的過程,讓更多人一起加入生態農法的行列。

有伴鳥農夫之稱的謝佳玲(綽號:小鶹)現居宜蘭縣員山鄉深溝村,原本從事環境教育工作的她,為了保護環境,在宜蘭租了田地,種起稻米,目的是讓更多在田間的鳥兒能有環境生存。小鶹將自己生產的米,命名為「小鶹米」,包括碾製、包裝和出貨也都是在員山鄉的友善耕作碾米場完成。最後以「穀東」方式,讓消費者們認購支持,並透過邀請「穀東」們下田插秧的過程,讓「穀東」深刻體認健康的環境和有生物棲息的活動。

「瓦拉米」在布農族語代表蕨類,來自秀姑巒溪上游的南安部落,鄰近著名的「瓦拉米步道」以及八通關古道東部路段,完全由無污染的拉庫拉庫溪灌溉,每粒米的生產,都是對生態保育的貢獻。施行友善耕作的布農族農友林泳浤表示,採用友善農法後,不僅自己的身體變得健康,水田裡的青蛙、昆蟲等生物也變得更豐富,就連臺灣特有種淡水魚「菊池氏細鯽」也在水田裡現蹤,自然而然在水田裡建立起生態系統。

「生態米博覽會」9月24日至25日上午10時至下午4時在臺博館南門園區(臺北市南昌路一段1號)展開,現場除展示生態米的品牌故事,另有米食品評、小農開講、米食好宴、爆米香體驗等多項活動,活動詳情請參考臺博館官網(http://www.ntm.gov.tw)。

生態米博覽會於臺博館南門園區起跑(左4起:農委會林務局林華慶局長、農委會翁章梁副主任委員、臺博館陳濟民館長、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蘇慕容執行長)。

生態米博覽會於臺博館南門園區起跑(左4起:農委會林務局林華慶局長、農委會翁章梁副主任委員、臺博館陳濟民館長、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蘇慕容執行長)。

 

影片_《多吃米 多吃生態米》https://goo.gl/6889pi  

「啾啾呱呱報米香 生態米博覽會」 生態米展售清單
【生態米品牌 保育動物及簡介】
1.石虎米 保育動物:石虎 以無毒有機方式耕作,不但人們能自耕自足,也讓數量越來越少的石虎,及一連串生態系生生不息。
2.菱鄉米 保育動物:水雉 菱鄉米的農友以不施農藥和化肥的方式種植菱角和水稻,讓水雉有安心過冬的棲地。
3.和禾米 保育動物:黃腹細蟌 「和禾」就是邀請大家用每一「口」的品嚐,左擁右抱貢寮水梯田的生態「禾」,守護臺灣的水源與環境。
4.尚水米 保育動物:黃金蝙蝠 溪州農民歷經護水抗爭,組成「溪州尚水」友善農產平台,提供商品,也提供生活的價值。
5.海稻米 保育動物:大冠鷲 從城市返鄉的舒米如妮眼見兒時港口部落海田相連的景緻,變成一棟棟民宿,開始說服族人同意自然生態農法,生產乾淨無毒的海稻米。
6.田董米 保育動物:董雞 林哲安從小喜愛觀察水鳥,意外在宜蘭稻田間發現罕見的「董雞」,有感於良田種滿房子,水鳥頻傳誤食農藥而死,讓他下定決心發起守護農田行動。
7.溼地米 保育動物:環頸雉 富興生態農場致力於調和農業生產與環境維護間的衝突,不用農藥不施化肥,。
8.哈拉米 保育動物:臺東間爬岩鰍 花蓮縣富里鄉豐南社區「吉哈拉艾」聚落沿用百年水圳灌溉並保持傳統的水梯田特殊景觀,孕育豐富的文化和生態。
9.田鱉米 保育動物:大田鱉 一度因水汙染、農藥濫用而幾乎消失的水生昆蟲–大田鱉,因友善耕作,在通霄的谷津田中重新現蹤。
10.雜味米 保育動物:大冠鷲 Cawi’是花蓮靜浦部落的原名,發音近似”雜味”,意指,族人以自家留種、人工乾式育苗、人力單株手插秧、零農藥、無肥料的方式耕種,並將收穫分享給大家。
11.小鶹米 保育動物:彩鷸 宜蘭有位農夫,為了鳥類的生存空間,放棄可以開墾的田地,堅持不噴灑農藥,她是謝佳玲,綽號小鶹。
12.瓦拉米 保育動物:菊池氏細鯽 「瓦拉米」在布農語代表蕨類,以此為名意即告訴消費者此米的出處,並能體認對生態保育的貢獻。
13.小島友米 保育動物:山羌 東海岸的新社部落族人期許透過米,作為諧音「小導遊」的角色,帶著更多人走訪噶瑪蘭文化。
14.有春米 保育動物:彩鷸 「有春」取自臺語「剩餘」諧音,希望生產的農產品能與其他生物共享,甚至是剩餘下來的才由我們收穫。

生態米博覽會提供米食體驗(馬齒莧龍眼乾丸子)。

生態米博覽會提供米食體驗(馬齒莧龍眼乾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