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善意和智慧化解九二共識僵局

【大陸民間學者 楊海峰 專論】

520之後,大陸單方中斷兩岸官方和兩會的聯繫溝通機制,兩岸關係因民進黨執政團隊不肯接受九二共識陷入全面停擺僵局。並且,隨著大陸持續緊縮臺灣國際參與空間,兩岸關係很有可能像陳水扁執政時期一樣,走向全面惡化和對抗。

兩岸的這種僵局繼續下去,對於民進黨而言有不可承受之重。民意如流水,經濟則是決定民心向背的關鍵因素。臺灣經濟以出口導向型為主,大陸是臺灣最大的出口地,也能夠對臺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產生決定性影響,攸關臺灣出口的成敗。國民黨執政時堅持九二共識,已經與大陸建立了良好關係和多種聯繫溝通管道,兩岸服貿、貨貿、兩會互設辦事處、臺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等議題尚且困難重重。如今,兩岸官方和兩會的聯繫溝通機制中斷,且不論大陸將來會不會經濟打壓臺灣,目前僅把赴台採購、陸客旅遊等兩岸經貿活動冷卻下來,臺灣民眾已普遍感到焦慮,導致民進黨執政的民調滿意度大幅下滑。若民進黨不能積極尋找化解之策,經濟提升不上去將會衍生很多社會矛盾,進一步衝擊民進黨的執政績效。競選時信誓旦旦說能維持兩岸現狀,執政後面對兩岸出現的僵局束手無策,豈不有負2300臺灣人民的重托與期待?

對於大陸而言,目前兩岸僵局繼續下去也是一個兩敗俱傷的結局。作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導方,台海局勢無論如何發生變化,大陸都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兩岸關係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息息相關,由於當前東海、南海領土爭端和朝鮮核試,中國的周邊環境並不太平,如果連屬於中國內部事務的臺灣問題都解決不好,13億7000萬大陸人民有多少人會信服,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能夠帶領中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蔡英文的任期可能四年,也有可能八年,而按照大陸現有的政治體制,習近平的任期最多再有六年多,如果大陸拿不出兩岸僵局的化解辦法,而只是一味施壓,最終受到傷害的將是兩岸的人民,尤其是2300萬臺灣人民,這樣只會將臺灣民心越推越遠,也不利於大陸落實“十三五”規劃及達成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兩岸政治分歧只能一代一代往下傳。

在此,筆者善意提醒民進黨執政團隊: 經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後歷屆中央領導集體的持續宣導,大陸追求兩岸統一、反對任何形式台獨已經深入人心,擁有強大的民意支持。在大陸快速崛起、民族主義日益高漲的當下,任何大陸領導人在這一原則立場上退讓都會被視為軟弱無能,從而消弱自身的領導權威,對台獨越是強硬越能得到大陸民意的支持。因此,大陸領導人在處理涉台問題時,即便立足於“寄希望於臺灣人民”,也不得不顧忌並遵從大陸人民的這股民意。

據一位大陸靈通人士透露,早在習近平接任總書記之初,中共內部就對兩岸局勢有一個基本判斷,認為解決臺灣問題的各種條件業已成熟,並把解決臺灣問題列為與“全面深化經濟改革”、“推動以憲治國”同等重要的三大核心新政之一,因此才有2013年春節過後的“習連會”。國民黨前主席連戰提出“一個中國、兩岸和平、互利融合、振興中華”被馬英九執政團隊否認後,大陸對馬英九一直不願調整“不統、不獨”的兩岸政策相當不滿,但礙于連戰、吳伯雄等藍營大佬的情面,以及國民黨的“不統、不獨”總歸要好過民進黨的台獨黨綱,加上擔心影響臺灣2013年底的九合一地方選舉和2016年的總統立委選舉,才一直對國民黨執政團隊強忍未發。如今,仍然堅持台獨黨綱、在大陸民間形象欠佳的民進黨重返執政,又不願接受九二共識及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核心意涵的起碼底線,正好撞在撒氣口上,大陸也就沒有任何顧忌了。直接施壓臺灣接受“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才是大陸這次單方中斷兩岸官方以及兩會聯繫溝通機制的真正意圖之所在。目前使用的僅是初步的經濟和外交手段,若達不到目的或兩岸情勢持續惡化,大陸不會排除使用更加強硬的手段。

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中已經提到“1992年兩岸兩會秉持相互諒解、求同存異的政治思維,進行溝通協商,達成若干的共同認知與諒解,我尊重這個歷史事實”,以及“新政府會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處理兩岸事務”,這跟馬英九執政團隊一再堅持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並無二致。這一點大陸方面非常清楚,周志懷、劉國深等大陸重量級學者也都在第一時間給予了正面解讀。很多臺灣同胞納悶:蔡英文執政團隊已經做了很多讓步,大陸為什麼還會那麼強硬、以勢逼台?筆者非常坦率、直白地解答這個問題:民進黨執政團隊雖然以最大努力向大陸展現了善意和彈性,但離大陸領導人想硬起手腕解決臺灣問題的既定目標尚有很大的差距。在歷史使命感非常強烈的習近平眼裡,臺灣問題已經不能再繼續拖下去了。

接下來的合理推測是,民進黨執政團隊在九二共識的核心內涵上不做出讓步,完全掌控著兩岸關係主導權的大陸領導人根本不可能退讓,仍會以經濟和外交手段進一步施壓。 如果民進黨在執政期內不衝撞“法理台獨”的底線,繼續謹小慎微處理涉陸事務,大陸興許會顧及2300萬臺灣人民的感受,以及不願破壞兩岸得來不易的和平穩定局面,不會以激烈的方式對民進黨執政團隊痛施重手。但大陸一定會以切香腸的方式,繼續緊縮臺灣經濟發展與國際空間,直至民進黨執政失能,喪失民心,臺灣再次政黨輪替。從臺灣參加今年世界衛生組織大會被穿上“一中前提的小鞋”,到世界糧農組織國際會議上直接驅離臺灣代表,再到不邀請臺灣參加今年的國際民航大會,就能看出大陸緊縮臺灣國際空間正在逐步升級,並且極有可能開始挖臺灣僅有的22個邦交國。可以想像,民進黨執政團隊未來的處境只會越來越艱困,越來越尷尬。一旦民進黨執政團隊處理涉陸事務言差語錯,激發大陸民怨,讓大陸領導人失去耐心,以習近平在反腐以及處理東海、南海問題展現出的強勢領導個性,兩岸關係在民進黨執政期間出現“地動山搖”、“徹底傾覆”也不是沒有可能。

民進黨執政團隊目前唯一正確的選擇,就是看清並順應時代大勢,及早與大陸開啟政治對話,為2300萬人民爭取最大的利益。拖得時間越久,臺灣的談判籌碼越少,對臺灣越不利。

站在中立和公正的立場,筆者認為兩岸目前存在的九二共識僵局,民進黨沒有處理台獨黨綱應負主要責任。且不說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即便以中華民國憲法,台獨也是不被允許的。當然,大陸也有一定的責任。大陸最大的問題就是不願正視中華民國的事實存在,大陸外交部長王毅在美國即席發言時提到的“中華民國憲法說”,之所以在島內引發廣泛討論,並引起美方關注,主要是隱含著大陸正視中華民國事實存在的正面訊息。可惜的是,大陸像王毅部長這樣開明務實的知台派官員實在太少了!

下面,筆者從九二共識的形成背景、爭議原因、歷史沿革等多個層面進行深度剖析,並提出目前九二共識僵局的化解辦法,以此抛磚引玉。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為了解決兩岸雙向解凍後出現的新問題,推動事務性協商,先期成立的海協、海基兩會經過多輪商談,在一九九二年達成默契:兩岸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對一個中國的涵義存在爭議。這一默契的達成體現著執政兩岸的國共兩黨“擱置主權爭議、求同存異”的務實精神。2000年,臺灣前陸委會主委蘇起將兩岸一九九二年的協商內容概括簡稱為九二共識,被國共兩黨採用至今。

九二共識這一名詞凸顯了“求一個中國原則之同”,當然這也是國共兩黨認定的九二共識核心內涵,而忽略了“存一中涵義之異”,以偏概全,因而引發爭議,民進黨至今不願接受九二共識。由於對一個中國的涵義仍然存在爭議,共產黨主張“一中不表”,避免引發爭議;國民黨為了凸顯中華民國的事實存在,堅持“一中各表”,國共兩黨對九二共識意涵的解讀也存在分歧。

以九二共識為基礎,兩岸兩會在1993年舉行舉世矚目的汪辜會談,開啟了兩岸的制度性協商。在李登輝執政後期,也是以九二共識為基礎,兩岸關係卻隨著李登輝訪美以及提出兩國論後迅速惡化,陳水扁僥倖上臺後更是劍拔弩張。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兩岸又以九二共識為基礎,至今已經簽署了23項事務性協定,開啟了兩岸大合作和大交流的時代。但在馬英九第二個任期內,同樣還是以九二共識為基礎,不僅兩岸服貿、貨貿、兩會互設辦事處等議題推動受阻,兩岸還曾鬧出大陸拒絕馬英九親自出席北京APEC會議和美國雙橡園升旗事件的不愉快。可以這麼說,即便民進黨執政團隊接受現有的九二共識,或國民黨繼續執政,如果現有的九二共識不進行深化,也無法應對兩岸深水區的諸多問題。 因為現有的九二共識只能解決兩岸間的經濟、文化等先易問題,而不能應對兩岸間的政治、軍事、臺灣國際空間等後難問題的挑戰。

因此,筆者認為現有的九二共識只是國共兩黨之間的一個初級共識,仍然存在很大的脆弱性、不穩定性和解決兩岸問題的不徹底性。國民黨執政時,九二共識是當然的兩岸共識。如今,一直都不願接受九二共識的民進黨重返執政,九二共識中“異”的部分就又凸顯出來,重新引發爭議,導致目前的兩岸僵局。

在九二共識這一問題上,國共兩黨、尤其是掌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主導權的共產黨領導人,都應該拋開政治上的偏見,虛心看待和分析民進黨人士對九二共識的不同意見,勇敢面對並消除各種質疑,而不是生硬地強迫民進黨去接受一個國共兩黨仍然存在意見分歧的初級共識。雖然九二共識在兩岸存在主權爭議、缺乏政治互信的特殊歷史時期,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發揮過積極作用,但國共兩黨都不應該繼續躺在九二共識上抱持僵化思維吃老本,更沒必要以詞害意,在九二共識這一名詞上繼續與民進黨纏鬥,而應在幫助民進黨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上做文章。只有這樣,才有利於目前兩岸九二共識僵局的化解,才有利於儘早達成各方都能接受的兩岸新共識,使兩岸對話協商的的政治基礎更加堅實。

任何政治僵局的化解都需要立足並尊重現實。當前,兩岸最大的政治現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把臺灣視為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從未對臺灣地區行使統治權;中華民國憲法規定的領土範圍涵蓋大陸地區,但從1949年開始也沒對大陸地區行使統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取代中華民國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並先後與世界上172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中華民國仍與22個國家維持著外交關係。

基於這種政治現實和以上分析,筆者提議一個深化九二共識、也是化解當前九二共識僵局的簡單辦法:兩岸相互承認對岸為自己憲法框架(架構)下的政治特區。

根據兩岸憲法,臺灣地區和大陸地區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時也都是中華民國的固有疆域。兩岸既然領土和主權重疊,又無法承認對岸是一個國家,兩岸可以根據各自憲法,承認對岸是自己憲法框架(架構)下的一個特殊行政區域(簡稱政治特區)。亦即,大陸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承認臺灣地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框架下的一個政治特區,實際統治臺灣地區的中華民國政府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特區政府,中華民國總統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特首。在聯合國和172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整個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中華民國政府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框架下的臺灣特區政府。

在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上,大陸也應默認:臺灣根據中華民國憲法,承認大陸地區是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的一個政治特區,實際統治大陸地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就是中華民國大陸特區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就是中華民國大陸特首。在22個中華民國邦交國,中華民國政府是代表整個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只是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的大陸特區政府。這樣,兩岸雙方既對等尊嚴,又可實現重疊主權下治權的相互承認。只要兩岸在國際上不推行雙重承認,就不會造成兩個中國。

根據兩岸憲法,兩岸接受對岸為政治特區並不困難,難點在於兩岸無法相互接受“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名稱。在這一點上,兩岸可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啟政治智慧。老子曾說:“名是道的外相”。兩岸若繼續以對抗排斥對岸的舊思維,去解讀不斷變化中的兩岸政治關係,就會因一個國家之“名”而困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之“道”,兩岸政治關係僵局永遠也無法打破。若改以包容接納對岸的新思維,兩岸雖然都有國家之“名”,但都把對岸當成自己憲法框架(架構)下的政治特區,不再繼續視為無法接納的國家,長期困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權對立難題也就有了破解之道。按照兩岸相互接納對岸為政治特區的新思維,兩岸的政治關係就是一個中國框架(架構)下的“特區與特區的關係”。

在俄羅斯83個聯邦主體中,有的稱為州,有的稱為邊疆區、自治州和直轄市,也有稱為自治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下轄的行政區,有的稱省、自治區和直轄市,香港和澳門稱為特別行政區,大陸承認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框架下的一個政治特區,特區名稱繼續使用“中華民國”;在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上,臺灣承認大陸是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的一個政治特區,特區名稱繼續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也都是完全行得通的。這樣就把兩岸關係從“有你無我、有我無你”提升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兩岸相互承認對岸為政治特區後,等同兩岸都從各自憲法層面上實現大陸和臺灣的主權連結,可以說是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夯實,也是對九二共識的深化。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中已經明確表態:“我依照中華民國憲法當選總統,我有責任捍衛中華民國的主權和領土”,以及“新政府會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處理兩岸事務”,沒有道理不接受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的“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民進黨接受“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等同架空台獨黨綱,民共兩黨也就不必在廢不廢除、凍不凍結台獨黨綱問題上爭論不休了,這就從根本上消除了大陸對民進黨執政團隊推行柔性台獨路線的疑慮。

兩岸相互承認對岸為政治特區後,以大陸視角,承認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政治特區,等於在臺灣落實了“一國兩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框架下的“一國兩制”。換句話說,只要大陸能夠務實將包括名稱在內的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作為一個特區體制予以接受,即把中華民國“臺灣特區化”,“一國兩制”就在臺灣落實了,而且不需要像接收香港和澳門那樣,即要成立特區籌備委員會,又要制定特區基本法。以臺灣視角,承認大陸是中華民國的一個政治特區,也在落實“一國兩制”,只不過是中華民國架構下的“一國兩制”。當今臺灣的政治人物在藍綠惡鬥的社會氛圍下,已經喪失理性思考的能力,包括提出並一再堅持“一中各表”的馬英九在內,談“一國兩制”色變。臺灣社會不願接受“一國兩制”,是不願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框架下的“一國兩制”,中華民國是臺灣朝野的最大公約數,中華民國架構下的“一國兩制”,臺灣社會有什麼不能接受呢?

兩岸相互承認對岸為政治特區後,可以解決兩岸在國際現實交往中的很多難題。

譬如,臺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國拓展國際空間問題。

兩岸相互承認對岸為政治特區後,中華民國政府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特區政府,中華民國總統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特首。臺灣領導人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國訪問,只能享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特首的政治禮遇,大陸不僅不應打壓,而且還要提供各種便利,並幫助安排臺灣領導人會見建交國政要和各界名流,層級越高越好,讓臺灣領導人充分感受“兩岸一家親”的溫暖,盡享大國的尊嚴和榮耀。同理,大陸領導人也可以到中華民國邦交國進行訪問,臺灣也應予以積極協助。這樣就把兩岸外交從零和轉變為雙贏,不僅擴大臺灣的國際空間,同時也擴大了大陸的國際空間。

再譬如,臺灣參加聯合國及國際組織問題,以臺灣加入亞投行為例。

國民黨執政時一直爭取臺灣以“中華臺北”加入亞投行,由於亞投行章程已經規定,非主權國家的臺灣加入一定要由大陸財政部提出申請,目前臺灣擱置加入。兩岸相互承認對岸為政治特區後,中華民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特區,加入亞投行當然要由大陸財政部提出申請,但可以使用“中華民國”的名稱,這相當於兩岸各讓一步,雙方都海闊天空。

也許大陸有人會問:臺灣以“中華民國”的名稱參加亞投行,豈不造成了兩個中國?筆者的解疑是:亞投行成立之前,就已經把臺灣作為非主權國家排除在創始會員國以外。臺灣以“中華民國”的名稱參加亞投行,雖然名稱上會出現兩個中國,中華民國僅是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特區加入亞投行的,實質上體現的仍是一個中國原則。至於臺灣說是以主權國家加入亞投行,國際社會不會承認,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特殊歷史時期,大陸也不要去斤斤計較,這能體現大陸事臺灣以仁。

在臺灣島內,民進黨執政團隊可以繼續用“中華民國是主權國家”安撫臺灣民眾;在國際上,既可用“中華民國”的名義、又能享受比香港特區、澳門特區更加優厚的特區待遇,這叫臺灣事大陸以智。認識臺灣很難,認清複雜的國際環境更難,在現實國際環境中為臺灣找到既有尊嚴又切實可行的發展道路,是難上加難,以此與民進黨執政團隊及2300萬臺灣同胞共勉。

在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一個中華民國,兩岸各自解讀:臺灣可以自我解讀為主權國家,大陸當然解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框架下的政治特區。這樣,大陸贏的是“一中原則”,臺灣贏的是“中華民國走向世界”,不僅能夠化解臺灣加入亞投行爭議,也為今後臺灣加入其他國際組織,以及未來成為聯合國觀察員提供一個可以套用的互利雙贏模式。

最後,為了儘快化解目前兩岸的九二共識僵局,筆者提兩點具體建議:
(一)、建議大陸接受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作為臺灣領袖代表,出席今年11月20日在秘魯首都利馬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會議,舉行習宋會,就化解九二共識僵局、持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交換意見。

打歸打,吵歸吵,兩岸終歸還是中華一家親,九二共識的僵局總要想出辦法去解決。10月5日,臺灣總統府宣佈委派宋楚瑜作為領袖特使,攜女兒出席11月20日在秘魯首都利馬舉行的APEC。大陸領導人理應順勢而為,抓住機遇,促成這次政治對話。

宋楚瑜是民共兩黨都很尊重並樂意對話的政壇前輩,而且深藏臨門一腳的大內功力。2014年5月7日,宋楚瑜與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會面時表示:親民黨堅守兩岸一中、反對台獨的基本信念從未動搖,將繼續堅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確方向,本著“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加強兩岸對話交流,增進政治互信,促進同胞心靈相通,為實現共圓中華夢的共同理想而努力。2016年3月9日,宋楚瑜與民進黨總統當選人蔡英文會談時提出:一是中華民國是臺灣最大公約數,兩岸發展必須在遵守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的前提下,才是符合大家共同利益。二要務實中道處理兩岸問題。臺灣如果選擇跟對岸對撞甚至分離的路線,產生的衝擊是很大的。這說明宋楚瑜對兩岸局勢的判斷是務實、理性、全面的,由這位政壇前輩在民共兩黨之間居中調解,相信一定能為化解目前兩岸的九二共識僵局、持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累積正能量。

(二)、在宋楚瑜居中調解下,如果兩岸當局都有“以相互承認對岸為政治特區化解九二共識僵局”的意願,建議大陸授權國台辦主任張志軍,主動邀請臺灣陸委會主委張小月訪問大陸,全面恢復兩岸官方及兩會的溝通聯繫機制及熱線,正式開啟兩岸政治對話。

【作者簡介】楊海峰,男,漢族,中共黨員,大陸民間學者,長期研究台海問題。聯繫電話/微信13683048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