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九二共識 落實和平政綱-中共基層黨員致洪秀柱主席公開信

尊敬的洪主席:

您好!我是一名中共黨員。圍繞當前兩岸僵局和國民黨的再起,我想從一個大陸人的視角,談一點個人淺見。

2016年9月4日,中國國民黨第19次全代會第4次會議通過的,題為“真誠反省、勇於改革”的政策綱領明確指出:由於當局及民進黨至今仍不放棄台獨黨綱,依然不接受九二共識,兩岸和平已經出現重大變數。政綱同時強調:在中華民國憲法基礎上,深化九二共識,積極探討以和平協定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可能性,扮演推動兩岸和平制度化角色,確保臺灣人民福祉。

由於這一政策綱領只在總論中提到“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並且沒有提出深化九二共識的具體辦法,因而引發國民黨內有關“一中各表”的存廢爭議。2008年國民黨重返執政後,所執行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兩岸政策,確實在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發揮過重要的積極作用,因此仍被國民黨內較多民意所接納。在目前五位黨主席參選人中,較有實力的郝龍斌、吳敦義兩位參選人均已明確宣示將繼續沿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但都仍未對2008年國民黨重返執政的後期,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遇到的政治瓶頸提出對策。

深化九二共識,推動兩岸簽署和平協定,涉及兩岸憲法及相關法律的修改,是一項非常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國、民、共三黨聯動。如果國民黨有關“九二共識”是否必須連結“一中各表”的爭議不能有效化解,一方面會影響國民黨團結,另一方面也會沖淡甚至掩蓋深化九二共識的迫切重要性,影響國民黨的再起。為了儘快整合國民黨內部不同意見,堅定深化九二共識信心,破解兩岸僵局,落實和平政綱,我鄭重向國民黨中央建議:積極推動兩岸當局相互承認對岸為政治特區,開啟兩岸政治對話與談判,爭取早日簽署兩岸和平協定。

一、阻礙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兩大矛盾
中國有句古語,叫上醫醫國。醫生為病人治病,要先查找病因。深化九二共識,破解兩岸僵局,也需要先找出僵局形成的原因。我認為,目前阻礙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因素有兩個:

一是由國共內戰造成並延續至今的兩岸主權對立,即國民黨創建並捍衛的中華民國與共產黨領導締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重疊主權的對立。這一矛盾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原本只存在于國共兩黨之間,是兩岸的主要矛盾。民進黨成立初期,主張台獨建國。在國共兩黨共同反對台獨,以及美國不支持兩岸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現狀的兩岸和國際背景下,民進黨已經認識到台獨建國是一條行不通的死路。民進黨在去年520重返執政後,多次表態願意在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推動兩岸關係。由於民進黨仍沒放棄台獨黨綱,國共兩黨質疑民進黨借殼上市,卻忽略了長期存在于國共兩黨之間的兩岸主要矛盾——主權對立。

二是兩岸的統獨對立。這一矛盾是兩岸分治後衍生的,是兩岸的次要矛盾。民進黨主張台獨建國時,統獨矛盾不僅存在於民共兩黨之間,也存在于國民兩黨之間。兩蔣時期威權反獨,台獨是沒有市場的。經過李扁時期的去中國化教育,台獨勢力迅速壯大,導致如今的臺灣社會已經到了不敢言統的地步。馬英九前主席參加2008年總統大選時,將國民黨的兩岸政策調整為“不統、不獨、不武”,顯示國民黨既沒有了統一大陸的信心和能力,也已經喪失了反對台獨的決心和鬥志。因此,當前的統獨矛盾主要存在於民共兩黨之間。

現在出現的新情況是,民進黨不放棄台獨黨綱表態願意接受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統獨對立融進了主權對立。國民黨不敢再言終極統一已經演變成了華獨政黨,主權對立也接納隱含了統獨對立。民進黨去年520重返執政後,把兩岸的統獨對立和主權對立疊加在一起,跟2000年初次上臺一樣,只是增加了兩岸當局破解政治僵局的難度。而實質上,不論是陳水扁2000年上臺執政,還是蔡英文2016年重返執政,競選的都是中華民國總統,也基本上都在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進行政務活動,統獨對立一直從屬於主權對立。因此,兩岸主權對立過去是、現在依然是兩岸的主要矛盾。

台海局勢無論如何演變,但萬變不離其宗。只要找出阻礙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兩大矛盾,並厘清主次關係,然後對症下藥,就能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注入新的動力。當前,國共兩黨、尤其是共產黨的兩岸政策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沒能抓住兩岸主權對立的主要矛盾,而在兩岸次要的統獨矛盾上亂投醫。武力震懾台獨,卻增加了全體臺灣人民對大陸的恐懼和厭惡。限縮台獨的國際空間,也給全體臺灣人民留下被大陸打壓的負面觀感。國共兩黨不著手解決兩岸主權矛盾,不理順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關係,就沒法把臺灣意識和台獨意識區分開。把熱愛中華民國的臺灣同胞和極少數的台獨分子混為一體,不得要領去反台獨,結果越反越獨。

如今,民進黨多次表態願意在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推動兩岸關係,中華民國已經成為臺灣藍綠兩大陣營的最大公約數。歷史上的中華民國,雖然在1949年之後已經逐漸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推翻取代。但在兩岸政治現實中,中華民國仍然是2300萬臺灣人民賴以生存的國家。大陸不正視中華民國的現實存在,兩岸政治僵局就無法破解。大陸直接接受中華民國,就會造成兩個中國。這就是目前兩岸政治僵局的癥結所在。

二、兩岸主要矛盾的破解之策
兩岸主權對立是兩岸的主要矛盾,破解這一主要矛盾,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落實孫中山先生畢生宣導的“主權在民”的民主思想。

孫中山先生是海峽兩岸、尤其是國共兩黨共尊的偉大民主先驅,臺灣的重要政治場合至今依然懸掛孫中山畫像,被尊為中華民國國父。大陸每年國慶,天安門廣場也都擺放孫中山畫像,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領袖毛澤東主席在內的的大陸人民都非常敬仰孫中山先生,其宣導的“主權在民”的民主思想是海峽兩岸都能認同的普世價值。常言說,解鈴還須系鈴人。兩岸如今的分治局面本身是由國共內戰造成的,國共兩黨理應率先承擔起中華民族和解的重責大任。只要能夠破解主要存在于國共兩黨之間的兩岸主權對立,兩岸的統獨對立自然而然就能輕鬆化解。可以試想,兩岸主權對立時,台獨尚且不能實現。兩岸主權對立一旦破解,哪裡還會有台獨的生存空間?

同時,國共兩黨、兩岸當局及人民都應體認:在大陸民族主義情緒日益高漲的當下,臺灣社會若不接受終極統一,兩岸之間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大陸若不積極推動政治民主,拉近兩岸人民心靈的距離,兩岸也不可能實現和平統一。

中華民國1912年在大陸成立後,先是經歷袁世凱、張勳復辟和軍閥混戰,後又遭受日寇侵略。抗戰結束後,本應是中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復興中華的有利時機,由於國共內戰,導致海峽兩岸至今仍處於分治狀態。中華民國退踞臺灣後,在李登輝執政時期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同時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之後,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及民主憲政制度才在臺灣得以真正落實。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49年成立後,也進行了有益的民主嘗試,大陸實行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協商的民主集中制度。臺灣的民主憲政制度是孫中山先生參照歐美民主模式創建的,能夠讓人民充分享受言論自由和相對公平參與選舉的權利,但近些年來也暴露出政府效率低下、社會狀態混亂等弊病。大陸的民主集中制度借鑒的是蘇聯民主經驗,較多限制了人民自由的權利,但政府運作順暢高效,並且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大陸在改革開放後快速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就是明證。各有優勢,都有弊端。

中國地域廣闊,南方和北方,東部沿海和西部內陸,生活方式、民族習慣和宗教信仰等諸多方面都不盡相同。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汪辜會談之後,我曾致信江澤民前總書記,呼籲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的各種民主權利,建議設立五大政治特區,將四大經濟特區之首的深圳市、與金門隔海相望的廈門市、台商密集的上海市、曾是中華民國陪都的重慶市及中原腹地的河南省劃為中國政治民主改革綜合試驗區,邀請臺灣各黨各界人士與大陸人民一道,取長補短,先行先試,由點帶面,集兩岸中國人的智慧,共同探索更加適合中國國情的政治民主道路,通過落實主權在民,拉近兩岸人民心靈的距離,最終實現中國的和平統一。

一個國家經濟力量的壯大和軍事實力的提升,可以讓這個國家變得強大;而只有開明的政治和優秀的文化,才能使這個國家變得偉大。大陸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宣導設立的四大經濟特區,為大陸經濟改革注入巨大動力,並發揮了引領作用。五大政治特區,若能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堅強領導下設立並推進,也必將帶動大陸政治民主改革,實現中國政治民主質的飛躍,在中華民族文明發展史上樹立一座豐碑。

三、深化九二共識 開啟兩岸政治對話與談判
兩岸主權對立無論以何種方式解決,需要兩岸進行政治對話和談判。習近平總書記接掌大陸領導權後,推動實現兩岸主管事務部門首長會晤,舉行習馬會,已經搭建了兩岸商談政治議題的官方平臺。但由於缺乏兩岸都能認可的意向共識,加上臺灣立法院為商談政治議題設置了人為障礙,以及去年520民進黨重返執政後,大陸中斷兩岸官方聯繫溝通管道,導致兩岸政治對話和談判至今遲遲無法開啟。為了破解兩岸政治僵局,兩岸的有識之士曾積極提出很多設想,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早期有聯邦模式、兩德模式。後來有宋楚瑜提出、聯合報至今經常論述的大屋頂中國模式和張亞中提出的一中三憲模式,以及蘇貞昌最早提出、蔡英文接棒的隱含兩國論的臺灣共識和謝長廷提出的憲法共識。前年,施明德、蘇起等藍綠七賢士又提出大一中架構。我認真研析過上述的和解設想,發現都存在兩個致命的缺陷:

一是沒能以九二共識為基礎。九二共識是兩岸官方授權的兩會經過多輪協商形成的,更重要的是九二共識開啟了兩岸兩會事務性協商的大門,而且在兩岸經濟文化議題的協商中行之有效。並且,美國也對2008年國民黨執政以來兩岸在九二共識基礎上的良性互動非常肯定。當然,有的和解設想是在九二共識形成之前提出的,未能以九二共識為基礎可以理解。九二共識形成後,雖然在兩岸進入深水區商談政治議題仍顯脆弱,但脫離九二共識憑空設想兩岸和解方案,註定不會取得紅、藍、綠三方共識。這就是以上的各種和解設想至今無法得到實現的重要原因,有的設想甚至在單一陣營都無法取得共識。

二是沒能正視大陸“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大政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原本就是鄧小平為解決台海問題設計的,只是先在收復香港、澳門過程中得到實踐。雖然“一國兩制”隨著形勢的發展暴露出很多問題,適用於臺灣還需要進一步改進,但以“一國兩制”解決兩種社會制度並存畢竟已有成功的先例。兩岸的政經格局雖然會受到美日外部因素的影響,但總體上是由大陸主導的,這一趨勢將會隨著大陸的進一步崛起更加明顯。臺灣不接受“一國兩制”,國民黨執政時還可依靠九二共識維持現狀,如今不接受九二共識的民進黨重新執政,大陸已經中斷兩岸官方聯繫溝通機制,一旦失去耐性,就很有可能用經濟、外交等手段,甚至以軍事手段,強迫臺灣接受。而臺灣的任何設想要是與大陸的“一國兩制”不能相容,都不可能得到實現。因此,臺灣接受“一國兩制”越早,談判的籌碼越多,對臺灣也越有利。再繼續拖耗下去,臺灣將來接受“一國兩制”時,只能完全指望大陸的善意。因此我說,大陸不正視中華民國的現實存在,兩岸政治對話和談判就無法開啟;臺灣不接受“一國兩制”,兩岸就不可能實現和平,這是兩岸都必須面對的政治現實。

任何政治僵局的化解都需要立足並尊重現實。當前,兩岸最大的政治現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把臺灣視為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從未對臺灣地區行使統治權;中華民國憲法規定的領土範圍涵蓋大陸地區,但從1949年開始也沒對大陸地區行使統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取代中華民國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並先後與世界上173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中華民國仍與21個國家維持著外交關係。

基於這種政治現實和以上分析,我提議一個深化九二共識、也是破解當前兩岸僵局的最簡單辦法:既然兩岸領土和主權重疊,又無法承認對岸是一個國家,兩岸可以根據各自憲法,相互承認對岸為自己憲法框架(架構)下的政治特區。

亦即,大陸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承認臺灣地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框架下的一個政治特區,實際統治臺灣地區的中華民國政府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特區政府,中華民國總統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特首。在聯合國和173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整個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中華民國政府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框架下的臺灣特區政府。

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政治基礎上,大陸也應默認:臺灣根據中華民國憲法,承認大陸地區是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的一個政治特區,實際統治大陸地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就是中華民國大陸特區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就是中華民國大陸特首。在21個中華民國邦交國,中華民國政府是代表整個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只是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的大陸特區政府。

這樣,兩岸雙方既對等尊嚴,又可實現重疊主權下治權的相互承認。只要兩岸在國際上不推行雙重承認,就不會造成兩個中國。

根據兩岸憲法,兩岸接受對岸為政治特區並不困難,難點在於兩岸無法相互接受“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名稱。在這一點上,兩岸可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啟政治智慧。老子曾說:“名是道的外相”。兩岸若繼續以對抗排斥對岸的舊思維,去解讀不斷變化中的兩岸政治關係,就會因一個國家之“名”而困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之“道”,兩岸政治關係僵局永遠也無法打破。若改以包容接納對岸的新思維,兩岸雖然都有國家之“名”,但都把對岸當成自己憲法框架(架構)下的政治特區,不再繼續視為無法接納的國家,長期困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權對立難題也就有了破解之道。按照兩岸相互接納對岸為政治特區的新思維, 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政治基礎上,兩岸的政治關係就是一個中國框架(架構)下特區與特區的關係。可以稱為“特殊兩區論”,或叫“一中兩特區論”。未來的兩岸政治對話與談判,就可以在中華民國大陸特區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特區政府(中華民國)之間對等尊嚴進行。

在俄羅斯83個聯邦主體中,有的稱為州,有的稱為邊疆區、自治州和直轄市,也有稱為自治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下轄的行政區,有的稱省、自治區和直轄市,香港和澳門稱為特別行政區,大陸承認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框架下的一個政治特區,特區名稱繼續使用“中華民國”;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政治基礎上,臺灣承認大陸是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的一個政治特區,特區名稱繼續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也都是完全行得通的。

兩岸相互承認對岸為政治特區後,兩岸都從各自憲法層面上實現兩岸主權與治權的連結,能夠把兩岸關係從“有你無我、有我無你”提升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以說是對“九二共識”的深化,也是對“一中各表”的夯實。既包容了國共兩黨的兩岸政策,也兼顧了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民進黨執政團隊已經多次明確表態:“新政府會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處理兩岸事務”,沒有道理不接受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的“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民進黨執政團隊接受“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等同架空民進黨的台獨黨綱,民共兩黨也就不必在廢不廢除台獨黨綱問題上爭論不休了,這就從根本上消除了大陸對民進黨當局推行柔性台獨路線的疑慮,進而解除大陸對台軍事部署。

兩岸相互承認對岸為政治特區後,以大陸視角,承認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政治特區,等於在臺灣落實了“一國兩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框架下的“一國兩制”。換句話說,只要大陸能夠務實將包括名稱在內的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作為一個特區體制予以接受,即把中華民國“臺灣特區化”,“一國兩制”就在臺灣落實了,而且不需要像接收香港和澳門那樣,即要成立特區籌備委員會,又要制定特區基本法。完全符合大陸一貫堅持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大政方針,大陸沒有道理不接受。以臺灣視角,承認大陸是中華民國的一個政治特區,也在落實“一國兩制”,只不過是中華民國架構下的“一國兩制”。當今臺灣的政治人物在藍綠惡鬥的社會氛圍下,已經喪失理性思考的能力,包括一再堅持“一中各表”的馬英九前主席在內,談“一國兩制”色變。臺灣社會不願接受“一國兩制”,是不願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框架下的“一國兩制”,中華民國是臺灣朝野的最大公約數,中華民國架構下的“一國兩制”,臺灣社會有什麼不能接受呢?

四、兩岸互認政治特區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兩岸相互承認對岸為政治特區,既是對九二共識的深化,也是對一中各表的夯實,又能落實一國兩制,對於兩岸紅、藍、綠三方是一個三贏的結果,可以解決現實兩岸及國際政治生活中的很多難題。

譬如,兩岸在對岸邦(建)交國的國際生存空間問題。

兩岸相互承認對岸為政治特區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華民國大陸特區政府,中華民國政府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特區政府。不論在兩岸場合,還是在國際場合,兩岸領導人都可以見面,也都可以互稱官銜,只是把對方視為特首即可。在中華民國邦交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就是中華民國大陸特首,大陸領導人到中華民國邦交國訪問時,只能享受中華民國特首的政治禮遇;同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國,中華民國總統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特首,臺灣領導人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國訪問時,只能享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特首的政治禮遇,大陸不僅不應再打壓,而且還要提供各種便利,並幫助安排臺灣領導人會見建交國政要和各界名流,層級越高越好,讓臺灣領導人充分感受“兩岸一家親”的溫暖,盡享大國的尊嚴和榮耀。

這樣就把兩岸外交從零和轉變為雙贏,不僅能夠解決臺灣同胞普遍關心的國際生存空間問題,同時也擴大了大陸的國際空間。

又如,臺灣參加聯合國及其國際組織問題,以臺灣參加今年5月下旬召開的世界衛生大會為例。

由於目前兩岸官方聯繫溝通管道中斷,大陸緊縮臺灣國際空間,臺灣醫界已經有人疑慮,臺灣今年能否順利出席世界衛生大會。兩岸相互承認對岸為政治特區後,中華民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特區,當然就可以使用“中華民國”的名稱,參加世界衛生大會,這相當於兩岸各讓一步,大陸給臺灣面子,臺灣給大陸裡子,雙方都海闊天空。

也許大陸有人會問:臺灣以“中華民國”的名稱參加參加世界衛生大會,豈不造成了兩個中國?我的解疑是: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以及國際組織相關決議均有體現“一中原則”
的條文,臺灣以“中華民國”的名稱參加世界衛生大會,雖然名稱上會出現兩個中國,中華民國僅是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特區出席世界衛生大會的,實質上體現的仍是一個中國原則。至於臺灣有人說是以主權國家參加世界衛生大會,國際社會不會承認,在兩岸和平發展的特殊歷史時期,大陸也不要因名害實,斤斤計較,這能體現大陸事臺灣以仁。

以臺灣視角,臺灣既可在國際上使用“中華民國”的名稱、又能享受比香港特區、澳門特區更加優厚的特區待遇,這叫臺灣事大陸以智。認識臺灣很難,認清複雜的國際環境更難,在現實國際環境中為臺灣找到既有尊嚴又切實可行的發展道路,是難上加難,以此與國民黨及2300萬臺灣同胞共勉。

在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一個中華民國,兩岸各自解讀:臺灣可以自我解讀為主權國家,大陸當然解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框架下的政治特區。這樣,大陸贏的是“一中原則”,臺灣贏的是“中華民國走向世界”,不僅能夠化解臺灣參加世界衛生大會爭議,也為今後臺灣加入其他國際組織,以及未來成為聯合國觀察員提供一個可以套用的互利雙贏模式。

五、結 語
依據我以往投書中國國民黨主席信箱的經驗,貴黨對民意建言一般都會給予回復。希望洪主席在函複我的建議之後,將復函連同這份建議製作成新聞稿,發佈在中國國民黨全球資訊網。最好再召開一次記者會,引導兩岸媒體關注與學者討論,以及社會各界代表人士針對這一建議發表個人看法,務實進行理論探討,進而引起兩岸當局重視並表態。

洪主席是深化九二共識的積極推動者,如果兩岸輿論對我所提建議看法正面,希望由洪主席主導,在國民黨中常會進行專案討論,儘快整合黨內不同意見,先在國民黨內部形成共識。同時建議洪主席在本屆主席任期內,再安排一次大陸行,並爭取舉行第二次洪習會,與我黨習近平總書記當面探討深化九二共識、破解兩岸僵局的具體可行辦法。充分發揮國民黨在兩岸當局之間的溝通橋樑作用,積極推動兩岸當局早日達成新共識,簽署和平協定,造福兩岸人民。

此致

敬禮!

中國共產黨基層黨員 楊海峰

2017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