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問題」學術研究推手──吳俊才先生/李慶平

李慶平(前海基會副祕書長)

一九五〇年代初期,台灣可謂風雨飄搖,百廢待舉,因一九五〇年六月廿五日,韓戰爆發,美軍第七艦隊巡航台灣海峽,才使兩岸間大規模的戰爭可能性降低,也使蔣中正總統有充裕的時間,整經備武。經國先生此時為蔣公在情治方面得力助手,台灣的國家安全局、調查局、軍情局皆為經國先生一步一步的整頓、經營,才有今日的規模。

一九四九年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撤守台灣以後,有關對中國大陸政治、軍事、經濟,社會研究,皆屬情治單位。由於在戒嚴期間,一般民眾及學術單位,無緣接觸到中國大陸的第一手資訊,而情治單位獲得的資訊,如何運用,進而產生一定的績效,是經國先生一直思考的問題。

一九五三年二月十七日,蔣中正總統下手令,設立助其瞭解國際政治研究單位。經國先生籌劃在總統府資料組內設政策研究室,地址設在圓山遠盧,招集當時才識俊彥之士如邵毓麟、卜道明、馬星野等人為該組織重要成員,資料組政策研究室的功能,是一種類似智囊的組織,也就是後來逐漸發展成具有學術性質的國家「智庫」前身。總統府資料組政策研究室主要研究國際關係及中國大陸問題〈當時稱匪情研究〉,提供層峰參考。分蘇俄、匪情、美國(包括聯合國)、日韓及歐洲(包括東南亞)五組,分別由卜道明、王崇五、馬星野、汪公紀、李直夫為各組召集人。

一九五四年三月,經國先生改組總統府資料組,成立國家安全局,原政策研究室成為國家安全局政策研究室,並以在內政部登記的人民團體,國際關係研究會對外,邵毓麟博士為主任,研究人員為卜道明、王崇五、鮑靜安、張棟材、關德懋、吳思敏、馬星野、汪公紀、許念曾、朱少先、黃正銘、王雲五、李白虹、孫桂籍等任研究員。

其中年僅三十一歲的吳俊才先生(見圖)在一九五三年即加入總統府資料組政策研究室為兼任研究員,一九五四年成為國際關係研究會最年輕的研究員,從此改變了他一生的事業,與中國大陸問題接緣,也影響了台灣數十年來對中國大陸的研究。

一九五四年十一月卜道明繼邵毓麟任國際關係研究會主任,一九五五年四月該會開始出版國際關係研究的刊物「問題與研究」,一九六一年十月十日開始對外公開發行二千五百冊。一九五八年一月編印「匪情月報」(後稱中國大陸研究),出版一千五百冊。一九六二年十二月出版「大陸匪情分析」中英文版九百冊。

一九五九年原副主任鮑靜安調行政院敵情研究室主任,擢升吳俊才繼任副主任並兼「問題與研究」主編。同年蔣經國感於「國際關係研究會」屬人民團體,難以發揮作用,乃囑卜道明主任以學術研究名義,向教育部立案,正式改組為「國際關係研究所」。該機構的設計與改組,均委吳俊才副主任負責。

一九六三年,卜道明內定出任越南大使,但因癌症,入榮總治療,所務由吳副主任代理。一九六四年五月,卜主任病逝,吳俊才先生正式接掌「國際關係研究所」董事長兼主任。

吳先生自一九六四年三月至一九七二年八月,主持國際關係研究所八年之久,使該機構由草創到一定的規模,專任研究員由不過十餘人擴充到百餘人,轄有國際、匪情、俄情、經濟研究組,資料、編譯、出版、合作交換的業務組,秘書、總務、會計三行政組。

吳先生接任之初,即延聘中共黨史權威郭華倫為副主任「匪情月報」主編。郭先生係早期中共中央秘書長,長征時任中央工作團主任,曾參加遵義會議,來台後曾任調查局副局長。另一副主仼為立法院外交委員會召集委員鄧公玄,負責國際問題研究。禮聘台大法學院院長林霖博士、台大法學院國際法權威雷崧生博士、立法院外交委員會召集委員陳绍賢、歷史學家陳三井等人參加工作,為一時之俊彥。

此外他還延聘歸國學人為國儲才,先後延聘連戰博士、施啟揚博士、高銘輝博士、李鍾桂博士、王人傑博士、關中博士、金開鑫博士、金神保博士等人,以後也都成為國家的幹才。

為充實基層研究人員,特招聘國內外大學相關科系或碩士學位者為助理研究員,早期有畢英賢〈俄國問題〉、張虎〈大陸及港澳問題〉、 歐鉅龍〈美國問題〉、范利民〈大陸問題〉、張深俊等人,另有特聘人員李本京博士及公使銜外交官顏富章。

一九六六年後,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開始,國際社會對中國大陸非常關注,如果有不可逆料的動亂,不僅影響臺海局勢,也影響東亞安全。另一九五九年美國學界提出康隆報告,美國應承認兩個中國,大陸與台灣可和平共存。此一論點引起蔣中正總統的注意,加強與國際學術界聯繫,為國際宣傳的重點。此一重責,成為國際關係研究所重要業務。

美國、日本研究中國大陸問題的學術單位,也正尋求第一手解讀中國大陸的資訊,而台灣此時對大陸的研究,與美、日兩國學術單位合作,正逢其時。因此一九七〇年十二月,國際關係研究所向美,日學術機構伸出友誼之手,在台北舉辦第一屆「中,美中國大陸研究研討會」,美國來台參加研討會的重要學者有恵廷(Allen s. Whittington),奧克森伯格(Michael Oksenberg),施樂伯(Robert A. Scalapino),韋慕庭(C.Martin Wilbur),饒大偉(David N. Rowe),沃克(Richard Walker)。會後兩國學術機構交換心得和資料。以後每年在台灣及美國舉行硏討會。九七二年八月,與日本學術研究機構合作,在台北召開第一屆「中日中國大陸問題研討會」,以後也是每年在台灣與日本輪流舉行。

為便於與國際學術研究機構聯繫,需要有對大陸情勢分析的英文月刊,故將「問題與研究」月刊擴大篇幅,以英文出版「ISSUES & STUDES」,並出版日文「問題與研究」月刊,以對美、日學術機構交換為基礎,國際關係研究所的觸角逐漸擴展至世界重要國家。重要合作交換機構有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南卡州立大學東亞研究所,聖諾望大學亞洲研究所,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日本京都大學,日本內閣調査室,西德自由大學及慕尼黑大學。一九七〇年代初,國際關係研究所已成為著名的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機構,吳俊才先生對此一奠基工作功不可沒。

在吳俊才先生主持國際關係研究所時,有鑑於中國大陸問題研究之重要性,必須先要培養更多年輕學者,使研究工作傳承有人,同時也因應社會的需要,需培植優秀的對共產理論及對大陸共產黨有批判力的學術人才。因此吳先生在一九六八年向蔣經國先生建議,在政治大學設立東亞研究所,以紮實的學術基礎培養新一代的大陸問題專家,由碩士而博士,一方面招收各大學畢業生,一方面調集相關部門現職優秀工作人員混合培訓。此一建議得到經國先生及老蔣總統同意,在一九六八年七月經教育部核定,正式設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吳俊才先生為兼任所長。

經過一年的籌備,一九六九年東亞所招生開學,在教職員的陣容上也是一時之選,有國學大師錢穆、中國史學泰斗陶希聖、馬列主義專家鄭學稼、中共黨史權威郭華倫〈原名郭乾輝)、馬列主義哲學專家陳一新〈陳獨秀秘書〉、吳俊才所長的東南亞史。另由任卓宣先生教社會主義比較研究,剛由美國返國的年輕學者關中博士及第一位在台灣研究中共問題拿到博士的曹伯一副教授,行政工作方面有劉岫青及張煥卿先生。

在東亞所創辦初期,也延聘了一些外籍學者,如沃克〈美國南卡州立大學東亞研究所主任〉、卜孫尼〈胡佛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吳元黎〈前美國防部助理部長〉。

政大東亞研究所的地址,最早在台北市金華街政大城區部,一九七〇年國際關係研究所在台北市木柵指南路建新所址,東亞所也進駐,一九七五年國際關係研究所也改制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一所一中心,在一個獨立的學園裡培養出一代代台灣的大陸問題專家。

一九七二年吳先生調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第四組主任〈改制後為文化工作會〉,主管中國國民黨文宣工作,在其任內使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推廣到各大學,成為正式的課程。

吳先生後又曾擔任駐薩爾瓦多大使、中央日報社長、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副秘書長、革命實踐研究院副主任〈主任為經國先生〉、中央考核紀律會主任,總統府國策顧問,為蔣經國先生重要幹部,然而吳先生最重要的事功,是使神祕的「中國大陸問題」研究,由情治專屬單位研究,脫胎換骨轉化為學術機構,從而普及成為顯學,也使一個「政治性」的大陸問題,成為嚴謹的學術研究對象。

有蔣總統及經國先生的高瞻遠矚, 吳先生的排除萬難的執行力,才有今天台灣紮實的對大陸研究。也使台灣有足夠的人才,來處理今日兩岸互動的複雜情勢,吳先生已逝世二十週年,特撰本文以資紀念。

【編註】吳俊才先生1996年8月26日病逝。終年7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