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國共論壇轉型再致吳主席公開信/楊海峰

【楊海峰 專論】

本報頃接中國共產黨黨員 楊海峰再致吳主席公開信,來函照登如下:

「尊敬的吳主席:
您好!9月18日,本人在《臺灣好報》和《兩岸好報》同時向您發出公開信,並由《臺灣好報》投書貴黨主席信箱(投書編號20170918009),提議吳主席主動約見蔡總統,商議將國共論壇轉型提升為兩岸論壇,先在臺灣最大在野黨和執政黨之間達成共識,然後再由國民黨通過國共聯繫管道與大陸方面進行溝通,爭取在中共十九大之後在大陸舉辦第一屆兩岸論壇,同時促成兩岸領導人舉行會晤(習蔡會),以此化解當前的兩岸僵局。9月21日,貴黨政策委員會回函表達感謝,並且,“高見及惠附資料已備參研”。

兩岸間任何的和解設想都需要善意的積累和果敢的行動力。在9月24日的民進黨全代會上,臺灣執政黨主席蔡英文女士指出:“中國大陸崛起是臺灣必須謹慎面對的趨勢,情緒式的仇恨,或者一味地討好,都無法誠實正視中國的崛起和發展,必須在堅持臺灣主體意識及人民主權的原則下,尋找和對岸互動的新模式”。以一個渴望兩岸儘快實現和解的善良人的視角,本人認為這是蔡主席希望與大陸實現和解的善意表達。只要兩岸在野人士積極推動,在接下來的的大陸十一國慶和臺灣雙十國慶,以及隨後的中共十九大上,都可以實現這種善意的積累。

兩岸和解,人人有責。而行動力不僅是真心推動和解與否的試金石,也是檢驗一個人,尤其是政治人物口心是否合一的照妖鏡。以當前大陸“已讀不回”的兩岸僵局,民進黨執政團隊即便有意願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協,尋求與大陸進行政治對話,也擔心被大陸打臉,而不會主動提出具體的和解方法,大陸更不會主動與民進黨交流。作為與大陸能夠順暢溝通的臺灣最大在野黨主席,吳主席主動調和民共兩黨及兩岸當局之間的政治矛盾,可以扮演最恰當不過的角色。《臺灣好報》和《兩岸好報》每天都有數十萬的點閱量,尤其《兩岸好報》在大陸社群具有廣泛的影響力,本人採用先發表、後投書的方式,雖顯不敬失當,也是無奈及希望兩岸輿論監督之舉。在馬英九先生、朱立倫先生、洪秀柱女士主政貴黨期間,在大陸可以點開貴黨主席信箱,直接進行投書。自吳主席接任後,本人嘗試過多次,在大陸已經不能直接投書貴黨主席信箱,中國國民黨全球資訊網只顯示頁面,根本打不開。

在國民黨執政期間,由於大陸國台辦和臺灣陸委會已經建立了聯繫管道,並且設立了熱線,早在朱立倫先生接任黨主席,第十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舉辦之前,國共論壇是否有必要續辦,兩岸就已有不同聲音。洪秀柱女士接任黨主席後,第十一屆國共論壇雖然改了個“兩岸和平發展論壇”的名稱,至於舉辦的實際意義,大家也都心知肚明。

在8月20日的第二十次代表大會上,國民黨重新將“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不統、不獨、不武”列入政綱,被媒體戲稱為“馬規吳隨”。由於吳主席不具備馬前主席因國共內戰遷台的大陸祖籍背景,不僅在藍營內部有很多不同聲音,吳主席再三強調的“一中各表”,在大陸甚至被人質疑為“變種兩國論”,國共論壇有沒有必要續辦,在大陸確實有不同意見。與其糾結國共論壇續不續辦,不如延續這種行之有效的溝通協商模式,尋求轉型提升為兩岸論壇,全面開啟兩岸政治對話。

1992年,兩岸雙方達成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時,對一個中國的涵義仍然存在分歧,大陸方面主張兩岸事務性商談時不涉及一個中國涵義,簡稱“一中不表”;臺灣方面為了凸顯中華民國的事實存在,主張“一中各表”。在後來的實踐中,大陸對“一中各表”既默認,又反對。依兩岸的政治情勢,大陸希望臺灣接受“一國兩制”,是非常不現實的,大陸歷屆領導人也都非常清楚這一點。為了兩岸能夠和平發展,在國民黨執政時期基本上是默認臺灣方面的“一中各表”。但臺灣方面也應體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在推翻中華民國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大陸歷代領導集體至今都仍在堅持這一點。臺灣方面凸顯中華民國的事實存在,就意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性受到質疑,或會造成兩個中國。因此,中華民國在國際上才會被大陸接連打壓,包括國民黨執政時期也不例外。

這就是“一中各表”在大陸受到廣泛質疑的深層原因,而化解這種質疑,還是要從理順兩岸政治關係入手。

任何政治僵局的化解都需要立足並尊重現實。兩岸當前最大的政治現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把臺灣視為神聖領土的一部分,但從未對臺灣地區行使統治權;中華民國憲法規定的領土範圍涵蓋大陸地區,但從1949年開始也沒對大陸地區行使統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取代中華民國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並先後與世界上174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中華民國仍與20個國家維持著外交關係。兩岸憲法規定的領土和主權範圍是重疊的,治權卻是分立的,互不隸屬。

基於這種政治現實,本人提議一個打開當前兩岸僵局、也是理順兩岸政治關係的最簡單辦法:兩岸領土和主權範圍既然是重疊的,又無法承認對岸是一個國家,兩岸可以根據各自憲法,相互承認對岸為自己憲法框架(架構)下的政治特區。

亦即,大陸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承認臺灣地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框架下的一個政治特區,實際統治臺灣地區的中華民國政府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特區政府,中華民國總統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特首。在聯合國和174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整個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中華民國政府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框架下的臺灣特區政府。

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政治基礎上,大陸也應默認:臺灣根據中華民國憲法,承認大陸地區是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的一個政治特區,實際統治大陸地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就是中華民國大陸特區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就是中華民國大陸特首。在20個中華民國邦交國,中華民國政府是代表整個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只是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的大陸特區政府。

這樣,兩岸雙方既對等尊嚴,都有臺階可下,又可實現重疊主權下治權的相互承認。只要兩岸在國際上不推行雙重承認,就不會造成大陸最忌諱的“兩個中國”。未來的兩岸政治談判,就可以在中華民國大陸特區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特區政府(中華民國政府)之間對等尊嚴進行。這個和解方案,兩岸當局都未必滿意,但最後的結果一定是雙方都能接受或忍受。在沒有更好的和解方案提出之前,本人堅定認為這就是打開當前兩岸僵局最好的方案。

根據兩岸憲法,兩岸接受對岸為政治特區並不困難,難點在於兩岸無法相互接受“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名稱。在這一點上,兩岸可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啟政治智慧。老子曾說:“名是道的外相”。兩岸若繼續以對抗排斥對岸的舊思維,去解讀不斷變化中的兩岸政治關係,就會因一個國家之“名”而困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之“道”,兩岸政治關係僵局永遠也無法打破。若改以包容接納對岸的新思維,兩岸雙方雖然都有國家之“名”,但都把對岸當成自己憲法框架(架構)下的政治特區,不再繼續視為無法接納的國家,長期困擾兩岸和平發展的主權對立難題也就有了破解之道。

兩岸相互承認對岸為政治特區後,從各自憲法層面都實現了與對岸的政治連結,可以把兩岸政治關係從有你無我、有我無你、互不隸屬提升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隸屬,就像一枚硬幣的一體兩面,因為已經相互承認融為一體了,兩岸再進行“一中各表”,就不會再有人質疑。而且,還可以解決兩岸及國際政治現實中的很多難題。

譬如,兩岸領導人會面時的稱謂問題。

2015年11月7日,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會面時互稱“先生”,仍是一種擱置政治爭議解決稱謂問題的權宜辦法。兩岸相互承認對岸為政治特區後,不論在兩岸場合,還是在國際場合,兩岸領導人都可以會面,也都可以互稱官銜,只是把對方視為特首即可。

又如,兩岸在對岸邦(建)交國的國際空間問題。

兩岸相互承認對岸為政治特區後,在中華民國邦交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就是中華民國大陸特區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就是中華民國大陸特首,大陸領導人到中華民國邦交國進行訪問時,只能享受中華民國特首的政治禮遇;同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國,中華民國政府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特區政府,中華民國總統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特首,臺灣領導人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國進行訪問時,只能享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特首的政治禮遇,大陸不僅不應再打壓,而且還要提供各種便利,並幫助安排臺灣領導人會見建交國政要和各界名流,層級越高越好,讓臺灣領導人充分感受兩岸一家親的溫暖,盡享大國的尊嚴和榮耀。

這樣,不僅能夠解決臺灣在大陸建交國的國際空間問題,同時也擴大了大陸的國際空間。

再如,臺灣參加聯合國及國際組織問題,以臺灣參加今年11月的越南APEC為例。

兩岸相互承認對岸為政治特區後,統治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的一個政治特區,統治臺灣的中華民國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框架下的一個政治特區。既然中華民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框架下的一個政治特區,臺灣當然可以使用“中華民國”的名稱,臺灣領導人當然也可以用“中華民國總統”的身份,親自出席在越南舉辦的APEC。這相當於兩岸在國際上各讓一步,大陸給臺灣面子,臺灣給大陸裡子,雙方都海闊天空。

也許大陸有人會問:臺灣以“中華民國”的名稱參加參加APEC,豈不造成了兩個中國?本人的解疑是:臺灣以“中華民國”的名稱參加APEC,雖然名稱上會出現兩個中國,但中華民國和香港特別行政區一樣,僅是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特區出席APEC的,實質上體現的仍是一個中國原則。至於臺灣有人說是以主權國家參加APEC,國際主流社會不會承認,在兩岸和平發展的特殊歷史時期,大陸也不要斤斤計較,這能體現大陸事臺灣以仁。

以臺灣視角,臺灣既可在國際上使用“中華民國”的名稱、又能享受比香港特區、澳門特區更加優厚的特區待遇,這叫臺灣事大陸以智。

在聯合國及國際組織,一個中華民國,兩岸各自解讀:臺灣可以自我解讀為主權國家,大陸當然解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框架下的政治特區。這樣,大陸贏的是“一中原則”,臺灣贏的是“中華民國走向世界”,不僅能夠化解臺灣參加APEC爭議,也為今後臺灣加入國際組織,以及未來成為聯合國觀察員提供一個可以套用的互利雙贏模式。

兩岸相互承認對岸為政治特區,涉及兩岸憲法及相關法律的修改,是一項非常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兩岸當局、主要政黨和兩岸人民聯動。為此,我再次向吳主席提議:從轉型國共論壇為兩岸論壇入手,引導兩岸輿論關注和學者討論,通過理性探討,共謀和解良策,以此推動兩岸當局化解僵局,實現和平。

尊敬的吳主席,當前的兩岸僵局,表面上看是一盤死棋,只要吳主席能夠動起來,全盤都能活起來。國民黨是一個在中國歷史上曾經輝煌的百年政黨,在相繼失去大陸和臺灣執政權後,如今連解決黨工工資都成了問題,並給世人留下“內鬥內行、外鬥外行”的負面觀感。衷心期望吳主席能夠從現在開始,痛定思痛,深刻反省,完完全全立足一個“和”字。在臺灣,主動尋求與民進黨和解;在兩岸,利用自身與民共兩黨都能溝通的優勢,牽線搭橋,推動民共兩黨及兩岸當局實現和解,帶領國民黨擺脫困境,涅槃重生,以慰兩岸人民共同敬仰的孫中山先生在天之靈。

最後敬祝吳主席貴體康泰、萬事順達!

中國共產黨基層黨員 楊海峰

2017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