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盟盟會。馬前總統曾是愛盟成員。

悼念「愛盟」首任主席劉志同先生/李慶平

李慶平(前海基會副秘書長) 

2016年十二月十六日,卲宗海教授從澳門用微信通知我,劉志同兄在十五日離開了我們。我一時回不過神,這位風趣、健談、忠黨愛國的朋友,在半年前我們還相聚,有說有笑,相互祝福,對這份數十年的革命感情,要珍惜,要常相左右,怎麼就這樣天人永訣了。

劉志同兄的一生,經過抗戰,內戰,五十年代的兩岸軍事衝突,六十年代台灣開始發展經濟,與世界接軌,七十年代保釣運動,退出聯合國,十大建設開始,中美斷交,八十年代經國先生使台灣成為四小龍之首,創建經濟繁榮政治安定的局面。

進步隨之而來更多挑戰,八十年代後期開放老兵回大陸探親,解除戒嚴,並開放報禁與黨禁。九十年代台灣已全面民主化,中國國民黨也逐漸異化,但兩岸也開始經濟與文化的接觸。二千年代,台灣開始政黨輪替,民進黨執政八年後,國民黨也再執政八年,現在民進黨又再執政,但台灣民眾對國家的認同及追求的方向,也是最低潮的時候。

劉志同兄處於這一千變萬化的時代,他曾經在七十年代初,在美國留學生界的保釣運動中,奮勇的領導「全美中國同學反共愛國聯盟」,使保釣運動不因左派留學生企圖使保釣運動變質,激起一股保釣及愛國運動,功不可沒。

六十年代及七十年代的留學生,正處於時代的銜接點上,美國大學因越戰,有強烈的反戰運動。中國大陸正處於大浩劫的文化大革命,台灣正面臨憲政危機。一九四九年來台的立法委員及國大代表已年邁,若不調整,政治基礎將會動搖。此時留美學生在全世界最自由、民主及國力最強盛的美國求學,面對中國的前途,不得不進一步的反思國家前途和自身定位。

保釣運動帶來契機,「愛盟」的核心理念是 「只要有我在 ,中國一定強」,是一種期許,也是一份悲情。

劉志同兄領導「愛盟」,從一九七一年到一九七六年,是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尼克森訪大陸、簽署上海公報,一九七五年蔣中正總統過世,是中華民國國運最陷入低潮之時。劉志同兄領導的「愛盟」,卻在亂世穩住了留美學生的愛國陣營。

「全美中國同學反共愛國聯盟」就在此一背景下,一九七一年在華府成立,基於劉志同兄的領導能力和才華,此際又被推舉為首任愛盟主席,另設美東、美西、美南及美中「愛盟」。這是一九四九年後台灣留學生首次成立愛國並有政治色彩的留學生組織。參加者皆當時留美菁英,也大部分學成後返台工作,對台灣八十及九十年代的政治、經濟及文化,產生重要影響。

一九七八年「愛盟」回國盟友在台北成立「愛盟聯誼會」,聯誼會的成員有些參與政治,有些從商,但更多的是在學術界。無論在社會哪個階層,「愛盟」的理念是這群歸國學子的中心思想,是維護中國主權的愛國心,使留學生團結在一起,共同思考台灣的前途,如何面對文化大革命後的共產中國,如何在學成之後為台灣、為整個中國盡一份心。

「愛盟」學生與政府互動中,帶進了新血輪,新的思潮。經國先生的政治改革中,他們皆有參與。但九十年代一開始,台灣政治有了變化,更突出的是中國國民黨也開始異化。有一部分愛盟成員成立「新黨」,基於維護中國國民黨原有理念,在旁監督中國國民黨。

劉志同兄在九十年代也返國服務,一直在「世盟」、「亞盟」工作,擔任秘書長,以民間角色推展自由,民主的理念,不僅在台灣,也推行到全世界各地。

八十年的歲月,經歷了太多的故事和事故,劉志同兄一直未改初衷,愛中華民國。放眼國家前途,又面臨岌岌可危的挑戰,如今志同兄雖已離世,我輩當更加努力,堅持傳承及發揚他一直領導我們共同前進的目標,堅持民主自由,為全中國平等、富強、繁榮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