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縣閩南文化協會理事長楊再平(中)偕同總幹事石莉安、拜訪廈門城隍廟,左為主任委員吳天發。

探討閩南文化城隍民俗 吳天發、楊再平相見歡

廈門城隍廟高聳矗立石碑的碑文,可探索金門、廈門城隍廟歷史。


走訪廈門南華路600多年城隍廟

【記者 徐迪/福建廈門 報導】

2018年4月25日近午時分,金門縣閩南文化協會理事長楊再平偕同總幹事石莉安、顧問宋智忱,一起來到位於廈門南華路的城隍廟,拜訪主任委員吳天發,探討閩南文化、參觀廈門惟一600多年城隍廟遺跡,及該廟參與今年金門城隍廟廟會活動交流等事宜。 

廈門南華路的城隍廟主任委員吳天發

從南華路口往裡走約200米就到了廈門城隍廟,始建於1387年(明洪武27年)的福建廈門城隍廟,原址位於廈門古城牆南門邊,是廈門島內惟一的城隍廟,經歷幾次磨難已在原址消失。後由信眾吳天發在南華路重建了城隍廟。吳天發現任廈門城隍廟主任委員,對中國獨特的城隍民俗文化如數家珍。他與金門縣閩南文化協會理事長楊再平共同探索兩岸城隍民俗文化,「金門城隍廟建於明洪武20年,比我們廈門城隍廟還早七年哩!」吳天發說。

廈門城隍廟位在閒適淡雅的南華路,牌匾為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親筆題寫。

祭祀城隍是中國特有的民俗文化,而城隍廟之興建則可追溯至三國時代。到唐朝逐漸普遍,全國各地建有城隍廟,吳粵之地,祭祀城隍最盛,祭祀城隍也成日常習俗。唐宋以來,各地或以有功德者為其神。比至宋代,城隍祠已遍及天下,朝廷或賜廟額,或頒封爵,昭重其祀。迨至明初洪武元年(1268),太祖朱元璋曾封京師城隍為帝號;開封、臨濠、東河、平滁四處城隍為王,各府城隍為「威靈公」、各州為「綏靖侯」、各縣為「顯佑伯」。三年,詔去封號,止稱某府、州、縣城隍之神,廟建於府、縣治所在地。二十年,改建城隍廟宇如官署,設座判事如官吏狀,列入祭典。

20世紀20年代,因為廈門要修建馬路,城隍廟前殿被拆毀,剩下正殿、偏殿以及後殿。隨後,廈門城隍廟又經歷了多次磨難。日偽時期,城隍廟被占為東區保衛團(相當於現在的派出所);民國時期,又成為中華地保(相當於現在的中華街道辦事處)所在地。上世紀70年代,由於城市發展要修建醫院,廈門城隍廟被全部拆除。後來,在廈門大學各大學者及教授支持下,廈門城隍廟的信眾吳天發在南華路重建了城隍廟。廟門口擺放的一隻石獅子、關公像,以及一些屋簷等構件為原城隍廟的遺跡,有631年的歷史。這些遺跡是吳天發在原城隍廟被拆除時撿回來的。和南普陀的宏大和壯麗不同,廈門城隍廟的庭院讓人感覺古樸精緻與世無爭,與整條南華路閒適淡雅氛圍十分搭調。

2010年11月4日由臺灣13家城隍廟、69名信眾組成的臺灣城隍廟聯誼會進香團一行,4日前來廈門城隍廟朝拜進香,並從臺灣帶來了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為廈門城隍廟親筆題寫的牌匾。吳天發表示,多年前吳伯雄到廈門參訪,他前往拜會吳伯雄先生希望為廈門城隍廟牌匾題字,吳伯雄欣然應允讓他達成心願。

城隍乃歷代民眾祭拜的城市守護神。當外敵入侵時,為凝聚民族精神多由民眾推舉忠臣烈士功績卓著正直者擔任。如明代鄉賢洪朝選、抗英民族英雄陳化成 後均被尊奉城隍神。故城隍並非完全虛構神靈。研究城隍歷史文化,可以昇華傳統的民族精神,提高崇敬先賢的意義;可以瞭解城市設置、變遷、發展的歷史。

廈門城隍廟在吳天發主委主持下,不只固守了廈門城隍廟的歷史命脈,也達成城隍民俗文化的傳承,更難能可貴的是吳天發主委大力推動海內外交流,他對城隍民俗文化傳播得到了政府的鼎力支持與廣大城隍信眾的讚譽。  

左起:呂聯鐘,廈門大學教授、原廈大圖書館館長;陳育倫,廈門大學教授、福建省民俗學會會長;楊再平理事長;石莉安總幹事;宋智忱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