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吉利已在臺灣生活三年,畢業後他不排斥留臺從事教職。

以色列學生來臺學針灸 「穴位名稱」促中文猛進

以色列學生唐吉利(Gil Elazar Ton)透過「穴位名稱」學習中文。


【記者 沁諠/台北 報導】

「你看,這個位置是『合谷』,然後往下一點點,這邊叫做『神門』。」來自以色列,現年34歲的唐吉利(Gil Elazar Ton)受領教育部臺灣獎學金,目前於中國醫藥大學針灸研究所博士班就讀。由於選擇中醫做為志業,他透過「穴位名稱」學習漢字。相較於其他外籍同儕,因這些專有名詞太過艱澀而不感興趣,唐吉利卻認為「很有意思」。尤其許多漢字拆解之後,偏旁及部首各自蘊含不同故事,令他深深著迷,成為其學習中文的最佳良方。

唐吉利對於中醫情有獨鍾,古典針灸技術難不倒他。

「可能我上輩子是臺灣人。」幾年前,唐吉利曾赴北京深造,當時班上有一位來自臺灣的女同學,大力向他宣傳寶島之美。回到以色列後,在當地開設的診所雖然營運穩定,他卻不安於現狀,渴望能把握年輕、再次冒險。由於臺灣獎學金計畫運行多年、組織完備,唐吉利在網路上蒐集到充分的資訊,並透過臺灣駐以色列代表處,順利完成申請。「我覺得臺灣在呼喚我!」不久後,唐吉利帶著妻子和剛出生的女兒,來到臺灣展開了新的生活。

唐吉利的博士論文將以「雷射針灸」為題,現實生活中他也曾替兒子實施這款無痛療法。

在以色列服役期間,唐吉利擔任醫護兵。三年的軍旅生活,他為士兵們擦藥、打針、包紮,瞭解到助人為快樂之本,決定未來從事護理相關職業。退伍後,他前往印度旅行,不僅寄情東方文化,更對陰陽五行、因果輪迴產生興趣。於是,唐吉利把這些靈感相加,再乘以對中文市場的期待,確立成為「中醫師」的決心。甫取得中國醫藥大學國際針灸碩士學位的他,如今叩關博士班,將透過雷射針灸之無痛治療,研究其對於顏面神經失調的治癒效果。

唐吉利(圖中央褐衣者)在臺灣友人(左三灰衣者)的帶領下,前往華人市場認識各種中藥材。

如同當年離開診所、勇敢來臺求學,唐吉利對於未來從不設限,更不排斥畢業後繼續留在這裡,從事教職或其他研究。他認為在臺灣生活便利、人民熱情,住在這裡很安全。偶爾如果家人身體不適,他則會「發揮專業」調配中藥,並視情況給予針灸。由於他本身吃素,早餐會選擇枸杞、肉桂、白粥等食材。唐吉利說,他對西醫沒有成見,只是更推崇中醫,因為相對天然。

唐吉利目前就讀於中國醫藥大學針灸研究所博士班,圖右為其指導教授李育臣,現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針灸科主任。

採訪過程中,唐吉利巧遇其碩士班德籍助理教授馬培德(Peter Karl Mayer)(圖右)。

唐吉利以「中醫」為志業,目前與家人定居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