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合一選後 與島內民眾探討統“獨”爭議

【邱波 專論】

雖然台灣“九合一選舉”是以反台獨的國民黨大勝為結局,但兩岸未來情狀卻並非因此而必定走向和緩;相反,極端對抗或許難以避免。其誘因並非僅限於綠營的政權保衛戰地各類可能作為,而且更與美國的“印太戰略”密切相關。不是嗎,隨著兩岸關係從“冷和”而逐漸走向“對抗升級”,中美雙方在台海問題上的不同表現無疑引發關注;一方面是美國的涉台方案頻繁通過,另一方面是大陸的“反台獨”行動也是不間斷釋出。可以說,在民進黨不接受“九二共識”獲美國默許而大陸民間也對“武統”臺灣日益熱衷的背景下,不僅兩岸很難穩定,甚至可能催生台海戰爭;要避免大陸《反分裂國家法》被迫啟動,就必須一勞永逸地解決島內民意分歧和統獨爭執的時候了。

基於這一原則思考,筆者打算以臺灣民眾所能接受的表達方式,就遷延已久的統獨爭議問題來與藍綠兩營的各自支持者展開一番合乎民主精神的理性探討;倘使能因為在下的這番抛磚引玉而激發起相關討論熱潮,則不僅中華民族幸甚,同時也民主精神幸甚。

維持現狀易頻生枝節
人們知道,自從在臺灣主政的李登輝萌生“台獨”意念以來,兩岸的統獨力量便均為實現各自的政治目標而相繼付出極其沉重的代價;不論是相互指責的“銀彈外交”,還是為各自謀求的政治主張得以實現而展開的軍備競賽,抑或是在國際舞臺上所頻繁進行的激烈鬥法,莫不體現出勞民傷財的特點。如果所有這些為成就政治家的個人野心而輕易送達別國之手的巨額資源被用於各自內部的福利建設,則顯然是兩岸民眾的根本福祉所在;無數的慘痛經驗表明,儘快打破嚴重損及兩岸未來發展動力的統獨僵局,則不僅關乎到各自的長遠利益,而且也是實現亞太地區和平與繁榮目標的根本保證。

如何才能推動各有政治打算的對峙雙方從目前相互膠著的困難狀態中徹底解脫出來呢?是臺灣鼓起接受“一國兩制”的非凡政治勇氣以最終實現海峽兩岸的完全統一?還是大陸重蹈清朝末年的屈辱覆轍而無可奈何地眼看著臺灣從中國版圖上分裂出去?抑或是無限期維持當前這種不統不獨的既有格局?對所有這些選項最終付諸實踐的可能性作一平衡而客觀的剖析和展望,則無疑是全面而徹底地解決時常陡起波瀾的兩岸問題的必要途徑。

從各方展現的路徑看,不論是國民黨依舊堅決反對“台獨”,還是為確保全球霸權而時常動用包括臺灣因素在內的各類戰略資源的歷屆美國政府,抑或是對國家完全統一抱有強烈期待的大陸,眼前似乎均以維持現狀作為處理兩岸問題的最佳選擇;在筆者看來,儘管維持現狀的相關主張可凸顯求安寧、謀發展的普遍心態,卻由於“樹欲靜而風不止”因素地深刻影響,不統不獨的現有格局其實是不可能在平穩狀態下得到持續維繫的。

人們知道,冷戰時期的國際安全體系早已分崩離析,整個世界業已進入激烈動盪的多事之秋;為確保自身的生存與安全,各種勢力分化組合的複雜進程已然達到前所未有的深遠程度。在這種狀況下,將沒有任何人能有效阻止島內的分裂勢力會隨時祭出“台獨”大旗;與此同時,也沒有任何人能保證如今的美國政府不會出於遏制中國的需要而悍然執行鼓動臺灣獨立的殺傷性政策;當然,一旦大陸方面得出武力解決臺灣問題的時機業已成熟的判斷時,曾作出的有關維持現狀的表態也決不會構成其採取斷然行動的障礙。

“遏獨”屬順乎大勢
可以說,兩岸關係之所以總是橫生枝節、頻起風暴,其誘發因素便是可以被各種不同勢力隨時加以利用的不統不獨之僵局;就如同清除定時炸彈的威脅應該是拆除引信並予以銷毀而決不能僅靠撥弄定時裝置來延緩起爆時間相仿,因受小英不“九二共識”影響而令兩岸關係陷入低潮之狀況的確需要一個徹底了斷,而不宜象現今這樣無限期地僵持。既然了斷,那可否設想前蘇聯或前南聯盟最終歸於瓦解的重大變故在兩岸關係中重演呢?或更具體點說,就如同俄羅斯和塞爾維亞被迫相繼承認其他各加盟共和國的獨立地位那樣,大陸與臺灣之間是否也可以通過或戰爭或談判的途徑而走向徹底分裂呢?

應該說,如時光倒回到一百多年前的清末,該局面實際上是無可規避的必然結果;但在現今雙方力量對比存在巨大懸殊、特別是大陸軍事實力突飛猛進的大背景下,“台獨”勢力的這一奢望實在具有白日夢般的不切實際意味。且不說大陸的核國家地位可以對任何外來干預構成令其不寒而慄的強力威懾效果,單就其建構在經濟飛速發展基礎上的規模日漸龐大的市場容量對西方國家所形成的強大“磁吸”效應而言,就足以消解其針對兩岸衝突所可能會萌發的干預衝動;作為聯合國五常之一,大陸倘使其因處理不好純屬自己內政的兩岸糾紛並最終導致臺灣分裂出去,則不僅不可想像,同時更是莫大的諷刺。

尤具深遠意義的是,較之前蘇聯與前南聯盟各加盟共和國之間積怨甚深的民族矛盾,在民族、文化與歷史淵源等各方面存在割捨不斷的深刻聯繫的兩岸之間則根本沒有走向徹底分裂的任何內在動力;不論“基本教義派”為實踐自己的“台獨”理念羅列出多少理由和藉口,其均不能改變臺灣自古以來便是中國固有領土的基本事實。倘使某群體佔據臺灣政壇的主導地位卻又認同自己的中國人身份,大陸除了將其視之為竊據自己領土的外來入侵者而必須對其實行或驅逐或殲滅的嚴厲措施外,將別無選擇;大陸軍方所一再作出的“‘台獨’即意味著戰爭”的表態絕不是表明立場的恫嚇。在中國的大國地位迅速提升的背景下,將沒有任何一個大陸領導人能接受臺灣獨立的結果;與此同時,中國政府為制止分裂和推動統一而採取的任何非常舉措也都是順乎大勢的合適選擇,根本不應遭受任何指責。

獨統對比,成效昭然若揭
其實,兩岸間原本並不存在所謂的統獨爭議,毛澤東與蔣介石時代的兩岸關係雖尖銳對立,但實現國家統一卻是他們終身奮鬥的共同目標;僅僅是由於曾取名岩裏正男的李登輝在台主政後,才導致一直順理成章的“一中”共識逐漸演變成嚴重影響兩岸關係正常發展的原則性分歧。記得臺灣新黨前重量級大佬馮滬祥先生來大陸做電視節目時,曾言之鑿鑿地透露過李登輝實為日本血統的驚人內幕;雖然人們並不能據此便貿然斷定李氏原本是擔負危害中國和平統一使命的日本奸細,但其著力推動臺灣獨立的動機卻也著實值得懷疑。

正如人們所知道的,自從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取得島內政壇的主導權以來,李登輝在各個領域所大力推行的“去中國化”的漸進式“台獨”在帶給大陸巨大困擾的同時,也使臺灣自身付出了半個多世紀來所逐漸積累起來的建設成就被瞬間揮霍殆盡的沉重代價;不僅不計其數的巨額資源被無端耗費,而且更在原本融洽和諧的島內社會製造了極易引發混亂和衝突的省籍糾紛與族群矛盾。面對這一嚴重禍及臺灣前途的危險局面,人們不禁要問:即便獨立目標在耗盡島內全部資源的情況下最終得到實現(其實,該目標得以實現的可能性幾乎是零),臺灣民眾又能從中獲得什麼收益呢?或換個問法:如果比照已在香港成功實施的“一國兩制”模式來實現海峽兩岸的和平統一(事實上,大陸早就作出了臺灣的“一國兩制”將會比在香港的安排更加寬鬆的承諾),臺灣民眾又將因此而失去什麼呢?

毫無疑問,臺灣獨立的最大受益者將只是那些數量極其有限的所謂“台獨”領袖,因為他們會因此而享有“台獨之父”的名望,但島內民眾卻得為此付出無法估量的巨大犧牲;相反,兩岸統一則不僅不會令島內民眾遭受任何損失,卻反而會為他們的未來發展打開更加廣闊的馳騁空間。需要強調,由兩岸統一所搭建起的縱橫捭闔的廣闊舞臺其實並不僅局限於經濟合作,隨著大陸的民主化進程在可預見的 未來地逐步深入,港澳臺的青年才俊事實上都可以在由兩岸四地所構成的“大中國”的政治舞臺上一展雄姿;所有這些經過轉變觀念的必要陣痛便可輕易達到的基於和平統一目標上的美好前景,難道不比即便付出巨大犧牲卻也幾乎沒有達到預期目的的任何可能的“台獨”道路更值得島內民眾選擇嗎?!

【作者為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