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茅屋 • 那麻雀 • 那童年(散文十篇)/陳青延

陳青延

夜幕降臨,月色像一層輕紗,開始籠罩著鄉村。這個時候,散去炊煙,掩藏在綠樹和夜色之中的農家茅草平房屋簷下,便開始晃動著一道道手電筒的光亮。這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村的孩子在晚上,搭著梯子,在茅草農舍的屋簷下,捕捉麻雀的行動開始了。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廣大的農村普遍貧窮落後,農人的住房大都是牛糞糊牆,稻草蓋頂的茅草平房。鄉間驅之不走,捕之不盡的麻雀,憑此常年在茅房屋簷下的茅草裏築巢孵蛋,繁衍後代。

那時節,正值童年時代的我,生活在農村,白天經常拿著彈弓,用石子打麻雀,晚上跟著大哥大姐,用手電筒照著,爬上樓梯,搗麻雀窩,捉麻雀。

誰都知道,在鄉間,麻雀是一種糟蹋稻穀,不受農人歡迎的鳥類。為了驅趕這種鳥類,農人在田間地頭,常常插上一些戴著斗笠,手上拿著芭蕉扇的稻草人,嚇走麻雀,有的時候,農人還在田間放炮,趕跑麻雀,免得麻雀蠶食秧穀和熟了的稻子。

可以說,我的童年時代,是在跟著大哥大姐捕捉麻雀的活動中度過的。那時節,我是一個玩皮的孩子,用父母的話說,我是一個上得無皮樹的角色。每當村裏有人利用晚上,到農舍的屋簷下去捉麻雀,我都要自告奮勇地去參加。爬牆上梯的事,我都會搶著去幹。

在那種歲月裏,由於貧困,有的農舍,年久失修,茅草開始腐爛,沒有得到及時翻新,便有一些穀花蛇爬上屋頂,專吃老鼠。好幾次,我在搗麻雀窩的時候,摸到了穀花蛇,嚇出了一身冷汗。好在那時很幸運,沒有被穀花蛇咬上。

儘管那時節,我捕捉麻雀的癮大,但我在童年時代,純真善良,每次遇到一些學著試飛的麻雀崽兒掉下巢來,無法飛上窩去時,我都會同情起來,跑到菜園裏,抓幾條青蟲,喂給它們吃。讓它們吃飽以後,我又將它們送上巢去。

那時節,我好天真的。有一次,見一隻麻雀崽兒掉下屋簷來,摔傷了一條腿,我居然還用手捧著它,趕了好幾公里的鄉路,到鎮上畜醫站去給它買藥療傷哩。

童年的生活天真無邪,聖潔純樸。每天晚上我和夥伴們捕捉的麻雀,從不計較分配多少,遇上分到的麻雀崽兒,我幾乎都會放了生,讓它們回歸大自然去長大。

彈指一揮間。一晃三四十年過去了。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如今,廣大的農村已經脫貧致富,舊貌變新顏,鄉間過去那種低矮潮濕的茅草平房不見了,一棟棟青磚紅瓦樓房,拔地而起。農人們的生活開始步入小康水準。村村寨寨的農舍,再也沒有麻雀前來築巢的場所。鄉村之夜,農人那種打著手電筒,搭著梯子,在茅屋下捕捉麻雀的情景,早已成為了一種過去,成為了一種歷史,成為了難以忘懷的記憶!

◆喜歡閱讀的小女兒
讀書使人增長知識,讀書使人明辨事理,讀書使人聰慧睿智。我十歲的小女兒,在讀小學四年級的同時,課餘時間裏,總喜歡找一些課外書箱來閱讀。這使得她漲了不少知識,人也顯得十分聰明靈巧。

小女兒每一個星期的課外時間,除做完家庭作業外,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閱讀上。如《十萬個為什麼》、《小學生導刊》、早教機、電腦QQ和手機閱讀等,都是她重要的學習資料與學習途徑。

閱讀點亮人生。閱讀就是遇見最好的自己。近幾年來,一直喜歡閱讀的小女兒,在家裏時常閒不住手腳,總愛折騰一番,搞些什麼發明創造的。比如:她按照閱讀的知識,把蘋果切成碎片,泡上一點水,加上冰糖,倒入鍋裏,熬成冰糖胡蘆啦,或者拿出一些綠豆黃豆什麼的,用水泡發,然後濾幹水,倒入臉盆內,用薄膜蓋好,生豆芽啦等等。老婆見她喜愛在家裏搞點新鮮名堂,便誇她是一個小小的發明家。

有一次,她放學回家,和社區內的幾個小女孩在操場的水泥桌上打乒乓球。一個小女孩不小心把那只掉到地上的乒乓球踩癟了,便蹲在地上,不停地哭泣,生怕有人要她賠。小女兒見狀,便對她說:“小同學,不要哭,根據物質熱脹冷縮的原理,用茶瓶倒一碗開水,把踩癟的乒乓球放進開水泡一陣子就好了。”事後,大家都誇讚小女兒聰明又伶俐!

說出來不怕人笑話,這幾年來,我閱讀的知識還不夠小女兒的多。每到冬天,我的一雙手背便開始長凍瘡,讓人十分煩惱與痛苦。好些年來,一直找不到根治凍瘡的良方。前年冬天,小女兒看到我的手長了凍瘡,便告訴我,她在一份科技報上看到了一個根治凍瘡的單方,就是用棉絮蘸上十滴水,在凍瘡患處揉搓多次,直至消腫為止。小女兒通過閱讀,看到這個根治凍瘡的單方真靈驗,第二年冬天,我手背上的凍瘡再也沒有復發了。

這幾年裏,熱愛閱讀的小女兒簡直成了一個“百事通”,好像什麼問題都能解決呢。就說長期在廚房忙碌的老婆吧,她每天早晨起來,都為一夜之間而生銹跡的菜刀而煩惱。小女兒得知這件事以後,便告訴她,每天晚上只要把菜刀泡進淘米水裏就不會生銹的辦法。老婆一試,這辦法果然管用,便打心眼裏佩服小女兒閱讀的書多,見多識廣!

“人間四月芳草盛, 正是全民閱讀時。”現在,正值“4•23”世界讀書日的時節,我要像小女兒一樣,熱愛閱讀,博覽群書,讓自己無論身在何處,通過閱讀,使心靈能夠找到一個很好的歸宿!

◆電視機紀事
人們常說,於細微之處見精神,於滴水之中見光輝。這話不無道理。幾十年來,在我親眼所見電視機的升級與發展過程中,就深深地體會到了改革開放給人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也深深地感覺了科學技術給社會發展帶來的嶄新面貌。

記得上個世紀的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毛主席逝世。那年,我十五歲,正在鄉中學讀初中。中央開追悼會的那天,全鄉只有公社水機站唯一台十四英寸的模擬黑白電視機。當時,我們學校接到通知,只能組織學生先按時坐在操坪上,收聽廣播現場直播毛主席追悼大會的實況,然後分批分班地前往公社機站收看電視臺播放追悼會的實況錄相。

時間進入到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初期,也就是一九八三年,改革開放幾年後的農村經濟開始出現了勃勃生機,城鄉商品的流通市場也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明顯的是,黑白電視機也開始進入到了尋常百姓家。那一年,我家秋收以後,賣了棉花和稻穀,便有錢買電視機了,於是,我和大哥到縣城買回了一台十四英寸的“環宇”牌黑白電視機。當時,正值電視臺熱播香港電視連續劇《霍元甲》,生產隊裏每天前往我家看電視劇的人,擠滿了一屋,將屋子圍得水泄不通。

又是四五年時間過去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水準普遍得到了提高,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加強烈與迫切,城鄉市場上開始出現了彩色電視機,如“韶峰”牌與“鶯歌”牌電視機,但這樣的彩色電視機供不應求,出現了要憑“指標”購買的狀況。
九十年以後,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彩色電視機已經普及到了人民群眾的千家
萬戶,城鄉居民都可以足不出戶,坐在家裏享受豐富多彩的電視文化生活了。商場裏的彩色電視機也品牌多樣,極大的滿足了城鄉人民的需求。

如今,人類社會進入了二十一世紀,電視產業也由過去的類比電視,進入了數位電視的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政策,恩澤著舉國上下,大江南北。城鄉居民家裏大都安裝了高清電視,可以坐在家中觀看到更多頻道的電視節目了。這真是:改革開放不尋常,電視事業創輝熄!

◆搶插時節扯夜秧
有人說,農業技術水準提高以後,如今的農民忙春插,拋秧如天女在散花。這話說得確實形象,說得一點不假。

又是一年清明時節過去後,我回到農村老家忙農事時,看見幾位農家姑娘,站在田埂上拋秧,水田裏倒映出了她們天女散花般靈巧的勞動身影。望著這一幕情景,勾起了我三十多年前扯夜秧的記憶和濃郁深厚的鄉情。

那時節,農村裏的春插和雙搶,還沒有推廣拋秧技術,農民搶插早稻和晚稻,都得通過扯秧和插秧的程式。每年的春插和雙搶,都是鄉里的農忙季節,晚上農人都要加班加點扯夜秧。

搶插時節扯夜秧,就怕螞蝗蚊子咬。上了一定年紀的人都清楚,上個世紀農村搞大集體和大包乾的時期,農村田間每年的種植,都是搞的”三熟制”,那就是栽種早稻、晚稻和油菜。在每年的春插和雙搶期間,為了趕時間,農民搶收搶插如同救火一般。這兩個時節,又苦又累又緊張的活,自然就是扯夜秧。

我記得那時節,到了春插和雙搶兩個季節,不管是單位,還是學校,都會放農忙假,讓大家回去支援生產隊裏的搶收搶插工作。我讀小學和中學的那些年,每逢春插,學校就會放十幾天農忙假,每逢雙搶,學校就會放一兩個月農忙假,也就是暑假。

在每一年的農忙假裏,年少的我,除了在田裏撒肥、挑秧、插秧和扮禾外,晚上和淩晨,還經常被生產隊長叫去扯夜秧。要是上半夜叫去扯夜秧還好,我就吃了晚飯後,拿來一把稻草,用手指頭像梳子一樣,散去草衣子,扯夜秧時,帶去捆紮秧把子就行了。要是遇到下半夜叫去扯夜秧,那就真難為了我,一時還在睡夢裏的我就被叫醒,惺忪地睜開著生痛的眼睛,迅速做好出門扯夜秧,也有的稱作扯早秧的準備工作。不管乍暖還寒的春插時節,還是熱浪襲人的雙搶時節,為防止扯夜秧時被螞蝗蚊蟲叮咬,出門前,我每次都得穿上長衣長褲,紮緊袖口褲口,才敢下到秧田裏去扯秧。田野裏的蟲鳴蛙鼓聲,農民扯夜秧洗秧的水聲,交織在一起,匯成了一支鄉村勞動的交響曲。

可以說,做過農事的人都深有體會,扯夜秧是一種勞動強度大,又苦又累的工作。我年少的時候,每年在扯夜秧的時間裏,扯秧的那只手心裏,都要被秧苗勒出好幾個又大又痛的水泡。但為了給家裏多掙一點工分,顧不了疼痛,在勒出了水泡的地方,貼上膠布繼續幹起來,堅持不下火線。

春插季節扯夜秧,田裏的水還很寒冷,我每次下到田裏,都要打冷戰,直感到田中的水在刺骨,但沒有退縮。雙搶期間,在炎熱的三伏天裏扯夜秧,汗如雨注,也不敢脫去長衣長褲,原因是害怕螞蝗蚊蟲來襲。

搞集體時,生產隊裏給農民扯夜秧計算工分,不外乎是兩種辦法。一種是按每人扯秧的個數來計算,一種是按每人扯秧的面積來計算。為了防止有人投機取巧,在按個數計工分時,一味地捆紮小秧把,在按面積計工分時,一味地捆紮大秧把,也就是”牛婆子”秧。生產隊長在大家每天扯夜秧之前,一般不宣佈當天會按什麼辦法計算工分。

為了給家裏多掙工分,不管生產隊長按扯秧的個數計算工也好,按扯秧的面積計算工分也罷,我都不敢存有僥倖心理,都是老老實實,按質按量,拼命地加勁扯秧、洗秧和捆秧。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年春插和雙搶兩季,扯了幾天夜秧下來,我便會感到腰酸腿痛,上茅坑時,因胯骨疼痛,一時很難蹲下去……

如今,人類社會進入了二十一世紀,農業生產技術水準普遍得到了提高,廣大的農村,逐步實現了農業機械化,農民們已經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春插和雙搶期間,大都推廣了機械播種和人工拋秧的技術,那種扯夜秧的時代早已成為了歷史。現在想來,我年少時搶插扯夜秧的勞動,只是成了一種塵封已久的記憶而已……

◆難以忘卻的車水號子
仲春時節,放假回到老家農村忙春耕,看見小弟用電機抽水灌溉農田,耳邊便迴響起了過去農村搞集體時,農人在農田抗旱排漬中,用水車車水喊出的車水號子。

“’一個哦呵呵一呀子呵,一也個二咳咳,一個呵呵呵三勒,呃呃咳咳四呃咳咳……”在我年少的時候,位於洞庭湖區的老家農村,經常能夠聽到這樣的車水號子。

這樣的車水號子,除水車上的人極少數的對唱外,一般都由水車上的人一人喊唱。因車水是一種強度大的勞動,號子音調低沉,節奏明快,曲調少而不斷重複迴旋,與硪工號子、划船號子、撐嵩號子、背纖號子和放牌號子等有著不同的曲調、節奏與曲式結構。

“來了一個一嘞咳,又來了一個二羅咳,又來一個三羅呵呵,又來了勒一個咧四咧咳咳……”我的家鄉——洞庭湖區的南縣,是一個移民多的地方,除土著的“華容話”外,還有“益陽話”和“漢壽腔”等不同腔調產生的不同車水號子。這些形式多樣,曲調豐富的車水號子,除節奏分明,富有律動的感覺外,還能使水車上的人,在車水時,一同集中力量,統一步伐的功用。

憶往昔,崢嶸歲月。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農村裏的生產工具普遍落後,農田灌溉,抗旱排漬,水車是一種主要的排灌農具。這種水車農具,有三人頭的,也有四人頭的。三人頭的,在車水時,一般配五人。四人頭的,在車水時,一般配六人。不管是哪種水車,車上一段時間以後,都有兩人換下來輪流休息。什麼時候輪換,需要記時間,這就採用了車水號子的方式,也就是農人俗稱“喊槽”的辦法。

“二個呀羅呵二呀……五個呀羅呵五呀……”農人車水的號子裏,也有無唱詞只喊簡單數字的,由車水的人輪流喊唱,從一數到一百,或者從一百倒數到一。數完後便換人下車歇息。我老家農村車水號子記時間的方式有很多,有只喊雙數的,也有只喊單數的,還有少數對唱花鼓戲的。

在我老家的湘北農村,車水號子和其他號子一樣,無須專門從師,都是代代口傳。農村搞集體的年代,鄉上派國家幹部下來支援農業生產,只要遇上他們中有人上車車水時,喊號子的農人就會有意跑號,想讓他們提前休息。農人心裏明白,幹部車水還沒有適應與習慣,應該關照好。

“我這裏將海哥,好有一比呀”“胡大姐”“呃”……那時節,隊裏的水車上只要有女人參加車水時,喊號子的人就會提出,和女人一起對唱花鼓戲《劉海砍樵》,既用唱完一個花鼓戲的方式來活躍氣氛,記錄時間,又用唱花鼓戲的方式來振奮精神,增加幹勁。這真是男女搭配,幹活不累!

當然,在當年農村用水車車水的過程中,由於勞動力緊張,一時抽不出人來替換時,三人頭和四人頭的水車,就只按人頭配三人或四人車水。由於沒有人可輪換,有人在水車上喊唱一段車水號子以後,大家便一同下來歇息一陣子。休息期間,便有人將事先帶來解渴的菜瓜、香瓜和西瓜,在溝渠裏的水中洗一下,捶開,分給每人一份。大家便說說笑笑地吃著,把車水的勞累驅趕得無影無蹤。

人心齊,泰山移。可以說,那時節,農村儘管是搞集體,生產工具簡陋,但農人們的集體觀念還是蠻強的。在水車上車水時,只要有人把車水號子一喊,大家都是同心協力、步調一致地使勁車水。如今,我想起那種喊唱車水號子的歲月,覺得還是蠻懷念的哦。

◆稻草裏的童年
出生於農村的我,童年的時代,稻草是我和夥伴們天真無邪的舞臺,是我和夥伴們快樂成長的淨地。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我的童年是在稻草裏幸福地度過的。

那年頭,農家在鄉村馬路上和禾場上鋪曬著稻草,準備用來做柴燒。來,我們在稻草上面翻跟頭。童年時代,我和夥伴們散晚學回來,經常在馬路上和禾場上,把書包往路邊和禾場邊的樹枝上一掛,便有人提出了倡議。好,我們一起翻跟頭,看誰一次性翻得最多。夥伴們開始回應起來。

每次,幾個跟頭下來,我和夥伴們都玩得氣喘吁吁的,頭髮上還沾著稻草葉哩。我們不怕累。接著來。我和夥伴們又開始翻起了跟頭。天真無邪的我們,玩得好開心,忘記了時間,忘了回家。

崽吔,回家吃飯呀!傍晚,農家的炊煙息滅了。鄉村裏,回蕩著父母呼喚我們回家吃飯的聲音,我和夥伴們才背著書包散去。

我和夥伴們純真聖潔的童年,不經意間在稻草裏度過。每年夏秋兩季,鄉間稻草碼成垛的時候,我和夥伴們散晚學回來,經常跑到一群草垛裏,躲恰恰,藏貓貓,捉迷藏。

躲好了麼?夥伴們中,有人在喊。藏好啦,你來找呀!有人在應。開始去尋找的人,這個草垛瞧一下,那個草垛摸一下。有時,明明猜到躲恰恰、藏貓貓的人在哪一個草垛裏,卻故意繞開那一個草垛,四處尋找一番,讓躲在草垛裏的人高興一陣子。不到最後,尋找的人是不會把他捉出來的。

童年時代的我和夥伴們,素心如雪,純真爛漫,無憂無慮。眼中的世界,充滿著無限的美好!

可以掏出心窩子的話說,那時節,稻草把我和夥伴們的童年生活,演繹得真是無比的快樂和幸福!

記得那時候,我和夥伴們在田野上,用稻草做成鎖圈,捉蜻蜓。當遇到天空突然下起雨來時,又用早已被農人系好頓在田間的稻草把子,像傘一樣抖開,頂在頭上避雨。我們的童年,在稻草的陪伴下,過得天真爛漫,快樂美好。

如今,我深居城市三十幾年,早已告別了鄉村那段稻草裏的童年,整天面對的卻是家庭的壓力和社會上複雜的人際關係。說實在話,我真的好想回到往昔稻草裏的那段童年生活中去,但是時間沒有倒帶,年輪沒有重來。我還能回得去麼?

◆想起了牛軛

從鄉村走出,居住城裏三十多年了,一直沒有見過農人,給耕牛的頸上套上牛軛,扶著犁把,揚起牛鞭,犁田的情景了。如今,回到老家,看到雜屋裏閒置的一張舊木犁,便想了那時的牛扼。

年少的時候,在鄉村裏生活的我,每當一年開春的時節,就能看見農人們,牽著一條耕牛,扛著一張犁,手裏拿著一根牛鞭,下到田間地頭,開犁忙著農事,拉開了一年耕耘播種的序幕。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牛扼是農人開展農業生產主要的農具之一。這種農具有曲木做成的,也有由兩根木頭,用榫頭,逗成一種彎曲牛軛的。牛扼套在了耕牛的頸上,耕牛的肩上就負有一種重任,不可推卸。

那時節,在我的老家農村,農人對一些長大成人,開始成家立業的孩子,經常用一句口頭禪“牛軛上頸,沒法逆舵”來形容,說明孩子長大後,已經肩負起了人生不可推脫的重任啦!

塊塊農田水和泥,精耕細作走東西。可以說,在那個時期農人的心目中,耕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它勤勞的精神也是值得點贊的。

不是麼?過去人們常常把社會上那種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人,比喻成一種“老黃牛”。“老牛自知夕陽晚,不用揚鞭自奮蹄。”這是當年耕牛精神的一種真實寫照。

在我小時候的印象中,父親經常給耕牛套上牛軛,握著犁把犁田時,拿在手裏的牛鞭只是一種擺設,偶爾揚起鞭子,在空中摔出幾聲“叭、叭、叭”的聲音,也只是增加犁田時的一點氣氛而已。

耕牛每天套上牛軛以後,農人只要在嘴裏“起、起、起”的喊幾聲,就會奮力地拉著犁跑。頓時,一塊塊被犁頭翻起的泥土,波浪似地倒在了農人的眼前。

更讓人感動的是,那時節,我看見耕牛套上牛扼,就自知責任在身,不會怠慢。有的時侯,耕牛套牛軛的肩頭,被牛扼打去了皮,透出了鮮紅的血肉,引得蒼蠅蚊子來襲,但耕牛沒有叫苦,推脫重任,停止勞作。

隨著人類社會的向前發展,農業機械化在農村的逐步實現,“動插頭”、“手扶拖拉機”和大型拖拉機進入田間地頭翻耕,已經代替了耕牛犁田,從此,牛扼就成為了鄉村一種閒置的農具。也開始遠離農人而去。但是,我卻認為,儘管牛軛已經退去了它的用武之地,而我們每一個人的肩上,都應時刻套上一個牛軛,有一種“牛扼上頸”的責任,為人生,為家庭,為國家,擼起袖子加油幹,不用揚鞭自奮蹄!

◆我家個個閱讀迷
有句名言叫做:開券有益。也就是說,閱讀使人明辨事理,閱讀使人增長睿智,閱讀使人耳聰目明。如今,我們一家四口之人,個個都是閱讀迷。

就說我自己吧。我是一個業餘寫作者。內退在家,一天到晚,經常抱著一本文學書看,不肯鬆手。家裏擦地板、倒垃圾和買菜買米之類的家務事,大都要老婆三番幾次催促,才放下書本去做。

大女兒呢,也是一個業餘美文寫手,下班回家之後,大部分時間都是呆在書房裏,捧著余秋雨、汪國真、劉墉和林清玄等作家的文集閱讀,吃飯和睡覺都要家裏的人三請四催。

小女兒呐,剛滿十歲,在一所實驗小學讀四年級。她在學校裏訂閱了《小學生導刊》、《小學生優秀作文》和《故事大王》等報刊。每天放學回家,她都把報刊帶回家,除了做完家庭作業之外,大部分時間也都在書報裏遨遊。不到瞌睡蟲爬出來,她根本不會去睡覺。每次到了該睡覺的時候,非得要我像鬧鐘一樣,去敦促她,她才肯去睡,免得耽誤第二天去學校讀書的時間。

老婆嘛,原是一家自來水公司的一名職工,退休在家以後,為了充實自己,打發空虛的時光,到郵局訂了《知音》、《快樂老人報》和《家庭醫生》等報刊。每天洗衣做飯之後,她都戴上眼鏡,也拿著報刊開始閱讀起來。有時,她看報刊著了迷,廚房裏燒開了的茶水,溢出了壺蓋,漫過了灶台,流淌到了地下,她才記起自己在灶臺上燒了茶水。還有的時候,在閱讀報刊之時,匆忙抽身去倒開水,回過頭來,沒注意把放在沙發上眼鏡架坐歪了,把眼鏡片坐掉了,才想起原來沙發上放有眼鏡,只得趕緊去街上眼鏡店,將眼鏡修好。

這幾年來,在一種浮躁的社會裏,我們一家四口人,像著了迷一樣,在書刊裏閱讀和遨遊,生活過得十分充實,而且都還有不少的收穫。我和大女兒都有多篇作品,在省市以上報刊上發表。小女兒也有文章在校刊上發表。老婆參加一些報刊的知識競賽,也獲得了一些獎勵。

◆父親的米豆腐
每當進入菜市上買菜,看到菜攤上擺放的米豆腐時,我就想起了父親做過的米豆腐。父親離開人世已經整整二十年了,我十分懷念他老人家打米豆腐的情景,更加懷念他老人家那種勤儉持家的精神。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家住在農村,家裏一年到頭的收入,就是稻穀加稻草。全家人年復一年的,都是過著緊巴巴的日子。一日三餐飯,下飯菜均是來自於自家門口一塊菜園裏的小萊。要想改善全家人的生活,就得自力更生,想點法子,對農產品進行一番加工。

那時節,父親起早貪黑,除了對黃豆進行加工,打成豆腐乾子外,尤其喜歡對大米進行深加工,做成米豆腐。

可以說,做米豆腐,是父親的一門拿手活。將大米淘乾淨,用水浸泡幾個時辰以後,再提到裝有石磨的偏房裏,叫我母親配合,推拉石磨,磨成米漿,然後加點石灰水,倒入灶屋的一口大鐵鍋內,熬成漿糊,爾後,將其舀入一隻大腳盆裏,待冷卻一段時間,放入一點冷水,就開始操刀劃成四方四印,一塊塊的。

父親打制米豆腐,很講究衛生,不管是在磨米漿時,還是在用刀劃米豆腐塊塊時,他都把手洗了又洗,肩頭上還一直搭著一條毛巾,將手揩了又揩。

一句老話說得好: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父親做成的米豆腐,挑一些到菜市去賣,既能賺點零用錢回家,又能換點豬肉回來,打成豬肉米豆腐湯,給家裏人開開葷,做下飯菜。

父親打豬肉米豆腐湯的方法雖然很簡單,但做得可口,好吃。他在打豬肉米豆腐時,掐點蔥花花,挑點剁辣椒,切點酸擦菜,一盆豬肉米豆腐湯就做成了。

這種豬肉米豆腐湯,是農家特有的一種下飯菜。父親把它做好以後,往飯桌上一端,香氣撲鼻,鮮味垂涎!

在年少的時候,我是嗅著父親打的米豆腐香氣,嘗著父親打的米豆腐鮮味,吃著父親打的米豆腐菜湯,長大成人的。

如今,父親已經長眠于生他養他的農村土地,歸於了塵地。這樣一來,我便二十年時間沒有吃過他人家做的米豆腐湯了。每每想起來,我心裏就感到一陣一陣的憂傷。我總是忘卻不了他老人家做過的米豆腐。父親那種勤儉持家的情景,成了我腦海中一種抹不去的記憶……

◆照鱔魚
每年進入春耕生產的時節,我的家鄉——湘北農村的農民就開始忙碌起來。除了忙犁田、積肥、浸種和育秧之外,晚上還忙起了照鱔魚的事兒。

照鱔魚,是鄉間農人增加副業收入的一條途徑,也是農人改善生活,獲取美食的主要來源之一。當每一年的開春到來的時候,農人就開始往農田灌水,開犁,泥土裏的鱔魚這時就在水田裏活躍開來。

翻耕、平整過的農田,在春風的吹拂之下,丘丘田中,淺水蕩漾,泛著微波。在這種時節,我家鄉的農人就會在每天晚上,穿上深筒子套鞋、舉著火把,拿著竹片製作的鱔魚夾,提著鱔魚簍,前往農田裏照鱔魚。

每年,農人除春耕時節的晚上,可以照鱔魚外,夏季“雙搶”時節的晚上,也是他們照鱔魚的良好時機。

照鱔魚,給鄉村的夜晚,增添了一道美麗的風景。廣袤的田野上,零零星星的火把,像閃爍的星光在流動。

年少的時候,我生活在鄉村。每到照鱔魚的時節,我就成了大哥的“尾巴”,跟隨在他的身後,幫他提著鱔魚簍子。

蛙鼓蟲鳴,我們走過田塍的時侯,套鞋聲驚動了路邊草叢中的水蛇和蛙類,偶爾有水蛇從我們前面溜走,時不時地有蛙類,撒一泡尿,從我們的前面跳走。

在那種年月,也就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村裏還很貧窮。農人晚上跑到田野裏照鱔魚,既能給家裏人的生活開開葷,又能給家裏掙回一些買火柴、肥皂、食鹽和打煤油的零用錢。

給我印象很深的是,家裏人很長一段時間沒有錢開過葷了,肚子裏的油都刮盡了,這個時候,大哥就會帶著我到田野裏,照幾斤鱔魚回來,剖了,剔去骨頭,劃上刀口,洗淨,放上桂皮、生薑、紫蘇和料酒,一鍋燉了,給全家人開開葷,打打牙祭。大哥每次給家裏人燉的一鍋鱔魚,那個香氣和鮮味呀,真叫人垂涎欲滴,多吃進去幾碗飯不行!

可以說,在我的一生中,鄉下照鱔魚的那時光是難忘的。我記得那時節,俺村裏有一位年輕漂亮的寡婦,丈夫患鉤旋螺體病撒手人間,留下了兩個孩子給她撫養。因為當時她家裏太貧困,經常是十天半月沒開過油葷,吃的全是“紅鍋子”菜。她的兩個孩子被養得骨瘦如柴。

每到照鱔魚的時節,那寡婦看到村裏人照鱔魚能掙回一點零用錢,她也在晚上帶孩子外出照鱔魚。但她照鱔魚的技術不高,每次照見了鱔魚,伸夾子去夾鱔魚的時候,由於手腳不利索,不快速,鱔魚都往前一沖,跑了。就這樣,一個晚上她很難夾住幾條鱔魚。

不久,大哥知道這一情況後,就叫她和我們一起外出照鱔魚,她照見的鱔魚,大哥幫她過去夾。每晚兩家照的鱔魚,各分一半回家。

寡婦門前是非多。後來,村裏有人搬弄是非,出現了流言蜚語,說是大哥乘人之危,和她有一腿。大哥說:身正不怕影子斜。他沒有退卻,繼續幫著寡婦照鱔魚和剖鱔魚。

那位寡婦,在大哥的幫助下,依靠照鱔魚,改善了生活,度過了家裏的難關。她的兩個孩子,也漸漸長大了。國家恢復高考的那年,她的兩個孩子,一個考上中專,一個考上大專,都離開了農村。

兩個孩子臨走之前,寡婦帶著他們來看望大哥,大哥卻說:“過去的事,還提它幹什麼?”

大哥沒圖寡婦一家人的回報。一年之後,我也被招工進了城。每年逢年過節回老家的時候,從大嫂的口中得知,大哥每年還沒有放棄照鱔魚的傳統。不過,他除了照鱔魚之外,還增加了用毫子和釣鉤在湖汊、魚塘和溝渠等地方,施鱔魚、釣鱔魚的方法,一年四季都能捕捉到鱔魚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