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邀張德煇「狂飆激進4.0」展 郭廣賢觀後分享

Sturm und Drang 4.0 狂飆年代開始 「狂飆突進」文化創作

【記者 薛秀蓮/台北 報導】

台北商業大學生活藝術賞析郭廣賢老師很開心能被張德煇恩師邀請,參與其作品Sturm und Drang 4.0「狂飆激進4.0」的開幕茶會。在茶會前多次與張德煇老師交流後,對本次展覽與大家分享。 

Sturm und Drang 4.0 的核心理念,是起自老師自我對藝術、社會多年關懷下的感悟,以及綜覽中西藝術史發展脈絡下、由古而近、由東至西、環環相扣視野下的反思。其目的不僅在回顧自己、更希望能回饋當代社會;也不僅是緬懷過去,而更期望能擁抱未來。

換言之,本次作品名稱Sturm und Drang 4.0 「狅飆激進4.0」中的Sturm und Drang「狅飆激進」,事實上,正是一場由內而外、由過去邁向未來、由作者、作品與觀者間全方位的整合、對話、互動,是一場企望能自此生生不息的永恆探索…..

而這場生生不息的永恆探索,始自1765~1785間啟蒙主義後期,迄今正好是第四個世紀。故而在名稱中,特別加入了4.0的概念。這個4.0不僅表徵了時代的軌跡、歷史的傳承,更有希望吾輩能有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崇高的氣魄、勇氣與胸襟…..

以這趟探索旅程的起點來看,貝多芬的七首小品,是一個標誌鮮明的開始。這七首小品,可以說正代表了他狂飆的個性。但若我們深入體察貝多芬的狂飆,可以發現,這不只與他卓爾不群的人格特質有關,也與他跟歌德、席勒都是好朋友這個歷史事實息息相關。

也就是說,一個狂飆年代的開始,不單是一個人的突破、一個人的成就、一個點的進展而以;而是需要有如柏拉圖《Symposium》一書—也就是一般人所熟悉的《會飲篇》—般,建構在扎實的跨領域之對話、實踐、交流、互動、砥礪與嘗試下,方得以實現。這也是為何這次的茶會,會搭配一場Art Symposion的藝術論壇、幾段音樂與雕塑合一的行動藝術以及正式與隨機的音樂展演的型態,來討論德國啓蒙運動後期—「狂飆突進」文化創作—過程的緣故。事實上,這一系列的開幕活動,不是宣告作品展的開始,而是老師於此次作品在表象下,更為重要的宏願之「開鑼」。也就是說,老師希望以此次展出為引,在台灣帶動一場狂飆4.0的文化運動……不過,若要如此,則需要有跨領域的胸襟、歷史文化的豐厚底蘊與深入探索的勇氣。

以跨領域來說,就好比前述的貝多芬與文豪歌德、席勒的交遊,促發了他的作品。而歌德、席勒的作品,又多有以戲劇呈現的,除此之外他們的作品,無一不又成為後世理解啟蒙主義、狂飆運動之文學、哲學、藝術、及美學理論的基礎。這些都是跨領域融合與展現的實證。

又以歷史文化的豐厚底蘊來說,他們無不將希臘、羅馬古典時期、晚近的哥德藝術時期的諸多成就,轉化為他們內在思想、生命與行為的準則。甚至在回顧人類歷史上的時間點,其關心已經推進到了史前,企求達到反璞歸真的境界。如席勒對全人培育的信念對照古希臘羅馬的哲學、歌德頌讚自然之美,引領人們走入了原始狀態下純真無華的境界,都是實例。可以說,看似狂飆、前衛、流行的表象下,實則有豐厚的文化積累。

最後,則是深入探索的勇氣。這個探索,不僅在於對外部世界的興趣,更在於對內在心靈的探索,不只於形而下的境界,也專注於形而上的思索,不只學理上的構思,更在乎具體的社會實踐。至於能統合這一切的,則是對理性與感性並重自我要求。而這正恰如Symposium一書中所傳達的信念,經由理性與感性的交融,逐步地探索、深入理解,最終方能達到對事物本質的體悟。

本次的作品,正本諸以上的精神,期望經由雕塑與音樂的結合、跨領域藝術的對話、理論與實踐的並用、回顧過去到展望未來的願景、理性與感性的交織等等面向的探討,使本次的作品展出,一如當年狂飆時代一樣,成為人類文化脈動中,另一次關鍵的轉折。而這,需要我們一起以「群而不黨」的信念努力下去……

希望大家有空,能來亞典書店仁愛路總店,一起來探索這樣的可能!

活動詳情如下:
時間 2/23(六)~3/7(四)
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三段122號B1(雅典藝術書店內)

https://www.artland.com.tw/b1fspa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