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味/月亮的心

(一)“吃元寶”的來歷

過年的樂趣,則是孩子們的天下。

從記事起就認為過年的時候大人們特別忙碌。

春節前,父親母親要忙著購置年貨和各種菜蔬,然後再把這些東西或蒸,或煮,或煎或炸製作成諸多美味的食品,而我們兄妹三個的首要任務就是負責吃。

年三十的晚上,老早就興奮的把新衣服拿出來放在被子上,農村的老家大年初一過了午夜就開始放鞭炮,鞭炮聲此起彼伏,震耳欲聾。孩子們被大人從熱被窩裡叫起來,吃上一碗母親親手包的餃子。咬一口鮮香爽口,那種快樂的感覺是多年以後珍藏在心裡做夢都會笑醒的幸福。

在北方的農村老家,大年三十和初一早上一直沿襲著吃餃子的傳統習慣。吃餃子不叫吃餃子,叫“吃元寶”,餃子裡麵包幾枚硬幣,據說誰吃到包有硬幣的水餃,誰就是那個最有福氣的人。

(二)蒸扁豆
扁豆最具地方色彩,是洛陽人過年必備的菜品之一。具體做法是選用上好的紅薯粉條煮熟後切碎,加肉湯,大料,黑木耳,蔥,薑,蒜,碎肉末,攪拌均勻後加上適量的紅薯澱粉,然後把兌好的餡料均勻的鋪在篦子上,大火蒸二十分鐘即可出籠。

蒸好的扁豆要整齊的碼在一個又圓又大的簸籮裡面。炒菜的時候拿出來切成條狀和菜一起炒,或者用扣碗裝起來,裡面澆一些肉湯,扁豆上面撒上蔥碎薑絲,胡椒和醋上籠屜蒸一下,俗稱“海參丸子”。

“海參丸子”是洛陽水席中必不可少的菜肴之一,味道鮮美,製作過程簡單。是父親最拿手的絕活。每到春節,父親就會做好多的扁豆,而且,在所有的菜品中,扁豆也一直是我們全家人的最愛。

(三)拜大年
奶奶在我們家族裡面算是輩分最高的長輩,大年初一,在城裡工作的本家叔叔姑姑們會提著蛋糕,點心或者其他禮物來我們家看望奶奶。而我們小孩子最關心的則是能夠得到一份盼望許久的壓歲錢。

奶奶給一塊,父親一塊,姥姥一塊。姥姥家離我們家很近,隔著一條街的距離,我和妹妹不等大年初二就會跑去姥姥家給姥姥拜年,小心思裡自然惦記著那份壓歲錢。嶄新的票子,攥在手裡,心裡說不出的興奮。

七十年代的農村都普遍窮吧,不像現在大人給小孩發壓歲錢都是幾十,幾百甚至於上千的給,弄得親情都變了味道。我想,壓歲錢不在於多少,長輩給晚輩壓歲錢,圖的是一份吉利,一份愛心,是家人血濃於水的一份親情。

(四)放鞭炮
春節最大的靚點就是放鞭炮。小時候鞭炮的種類很單調,只有傳統的鞭炮,二腳踢和雷子炮。二腳踢是燃放時候能夠爆響兩次,故稱為二腳踢。雷子炮則是外形像筒子一樣的粗壯,爆響的聲音震耳欲聾,能夠傳出很遠的距離。不過雷子炮只有農村結婚的時候才會派上用場。

在農村,很多七八歲或者十一二歲的小孩子都會把鞭炮拆成零碎裝進兜裡,鞭炮拆開來更方便於攜帶。一次只需拿出來一個,用火柴把炮撚輕輕點一下,然後趕緊扔掉。只聽到“啪”的一聲脆響,一顆鞭炮就在空中炸開了花。

哥哥是男孩子自然比較膽大,總是拿在手裡直接把炮燃著,我卻始終不敢。我會把炮塞進牆壁上的磚縫裡,用火柴點著以最快速度離開,捂住耳朵就為聽那亮閃閃的鞭炮在空中炸開後的脆響。感覺緊張,刺激,恐懼又有幾分神秘,總納悶,那小小的鞭炮怎有如此大的威力和魅力,不管歲月如何變遷,童年的樂趣總是意念如初。

(五)元宵節
正月十五前後,關林大街上隨處可見賣湯圓的小商販。看著雪白的糯米粉裡面包裹著黑芝麻餡或者花生餡,用糯米粉蘸水,不大一會就做出來幾十個圓滾滾的湯圓團子,想想心裡就無限甜蜜。

關林的元宵節燈展保留有二十多年的傳統習慣。

寬敞的柏油路兩邊的樹上,一根細細的繩子掛滿了製作精美,民俗風味濃厚的燈籠,到了晚上,街道上車水馬龍,熙來攘往的人群,像潮水,霓虹刺眼,亦幻亦真。在夜幕的襯托下,那些風格迥異的燈籠好似耀眼流淌的珍珠,又像是一行行閃爍的星星在移動。

印象最深刻的是燈籠上面寫著各種猜謎語形式的打油詩。我最喜歡猜謎語,依稀記得有一首打油詩是這樣寫的:弟兄七八個,圍著柱子坐,大家一分手,衣服都撕破。這麼簡單的謎題我一猜一個准,現在想來仍然意猶未盡。

(六)過年的樂趣
時代不同,人們的品味也不一樣。不知道從何時起,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水漲船高,加上很多大城市都有不讓放鞭炮的規定,過年的時候,孩子們再也不以放鞭炮為主,取而代之的是大商場裡各種電動娛樂器材和電腦遊戲供孩子們遊玩。

春節期間,人們要麼選擇到當地有名氣的火鍋店聚餐,要麼選擇去3D電影院看一場明星薈萃,膾炙人口的好萊塢大片,有些家庭甚至選擇到全國各地的名勝古跡旅遊。但不管是哪一種娛樂方式,大街小巷到處洋溢著節日的喜慶和家人相聚的融融親情。

“又是一年春來早,桃花依舊笑春風。”如今元宵節已過,只剩下過年放鞭炮時候殘留在家門口臺階上的大紅落英,喚醒著記憶。濃郁的年味漸漸入了春的門楣,風輕雲淡,絳香微瀾,上揚在廣袤無垠的浩空……

20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