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古琴/齊鳳池

齊鳳池

那年中國農曆除夕夜,中國古琴大師龔一,攜一架宋代詞人李清照用過的古琴,走進維也納金色大廳,他撫琴一曲《流水》,將俞伯牙和鐘子期知音相遇的故事,講了西方藝術之都的維也納人聽。

曲中,“涓涓細流,遠浪漸來,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樂曲把多種流水動態,表現得淋漓盡致。之後,大師又演奏了《平沙落雁》、《漁歌》等等。

這些代表著中華文明古曲,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裏縈繞著,給那些大鼻子、藍眼睛、黃頭髮的歐洲聽呆了。

以前聽音樂界人說過,西方人說中國沒有音樂。就一部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專利還賣給了外國人。其實,西方人根本不了解中國。就一曲《流水》就夠他們聽一輩子的。

龔一大師撫琴一曲《流水》,一下就把西方人驚呆了,也給世界折服了。

中國樂器種類很多,最早的弦樂有兩種,一種叫琴,一種叫瑟。用古琴演奏的曲子,縈繞華夏九百六萬土地和空間,餘音嫋嫋不絕如縷,像《流水》、《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龍翔操》、《仙翁操》等曲子都是華夏音樂之瑰寶。

明代屠隆在論琴時說:“琴為書室中雅樂,不可一日不對清音。居士談古,若無古琴,新者亦須壁懸一床,無論能操。縱不善操,亦當有琴。”就是說,會彈琴者和不會彈琴者室內必須有張琴。

文化人常說,琴、棋、書、畫,是一個文人必備的修養和素質。而現代的詩人作家畫家有幾個真正懂音樂的。大多數是一條腿走路。

晉代的陶淵明也說:“但得琴中趣,何勞弦上音。吾輩業琴,不在記博,惟知琴趣,貴得其真。若亞聖操懷古吟,志懷賢也;古交行,雪窗夜話,思尚友也。猗蘭、陽春,鼓之宣暢布和……”由此可見,歷代文人騷客是何等的愛琴。

讀了這些書,使我明白了古人對於琴的重視,明白了“操弄一二,養性修身之道”的道理。文人的“琴者,禁也。禁止於邪,以正人心,感發善念。”是做人之本。古代文人騷客君子都是撫琴高手。歷史記載孔子、蔡邕、蔡文姬、李白、杜甫、宋徽宗、李清照、嵇康等都是著名的琴家。我記得《詩經》中就有這樣的名句“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賓,鼓瑟鼓琴”等好的詩句。

古琴在中國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它是中國古代地位最崇高的樂器,有哲人曾說:古琴為哲學性的藝術或藝術性的哲學。

古琴還被列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古琴是古代文人的必修之器,歷史上的著名琴家數不勝數,古琴也是文人墨客騷人君子辦學的重要六藝之一。

古琴,身長三尺六寸五分,代表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琴面是弧形,代表天;琴底為平,象徵地。

古琴有十三個徽,代表一年有十二個月及閏月。

古琴最初有五根弦,象徵金、木、水、火、土。

周文王為悼念死去的兒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紂時,為了增加士氣,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稱‘文武七弦琴’。因此,給古琴又增加了文化內涵和傳奇色彩。

二胡、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泛音,技法很難掌握,操作發出的聲音非常好聽。使用這種技法演奏音色效果非常好聽。但古琴有一百多個泛音,它是世界上擁有泛音最多的樂器。

古琴大師龔一,有一架李清照當年親手撫操過的古琴,它的文化和歷史價值,已經遠遠超過了古琴本身。

走進古琴大師龔一的書齋,完全進入了琴的“世界”。雅室不大,滿屋多琴,所以大師取名“五琴堂”。

龔一大師的“五琴堂”,絕不是附庸風雅,而是齋中藏有宋、元、明、清五架珍寶。其中最昂貴的一架還是李清照親手撫操過的古琴。

龔一大師說:“古聲澹無味,不稱今人情。”電影《知音》中的小鳳仙和蔡鄂的故事也是在覓知音!為“知音”他們走在了一起。

電影中的主題音樂,至今還在我心頭縈繞著。而音樂的清泉,卻依然涓涓流淌在歲月的長河上,古琴幽幽穿透亙古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