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魚拓“躍”南湖 匠心佳作現“圩場”

南湖文化圩日(非遺)異彩紛呈

【記者 徐迪/福建漳州 報導】

11月23日由漳州市文化和旅遊局、漳州高新區主辦,漳州市藝術館承辦,閩南儂文化傳媒執行的 “閩南文化圩日(非遺)系列活動”在漳州南湖生態公園舉辦,此次活動為期二天。南湖文化生態園分為四大展區,非遺專案異彩紛呈,人們躍躍欲試。傳統手工藝品和非遺專案展銷,非遺小吃和食品,色香味俱全,嘗一口唇齒留下,人們流連忘返。在閩南文化圩日系列活動中,人們看到的是我們的祖先世代勤勞智慧所創造的技藝,聽到的是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動人故事。

此次安徽界首市魚拓作品全國巡展,應邀來到了漳州。此次活動,進一步促進漳州與界首兩市文化共融,推動閩皖旅遊產業優勢互動,協同發展。

安徽魚拓“躍”南湖
活動參展專案多,內容更豐富,最搶眼的莫過於來自安徽界首的非遺專案魚拓了。安徽界首市魚拓協會主席、界首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魚拓傳承人胡繼江先生當場獻藝。他的心願就是讓更多的人知道魚拓,喜歡魚拓,傳播優秀傳統文化。魚拓是一種將魚的形象用墨汁或顏料拓印到宣紙上的技藝和藝術,起源於宋代。起初魚拓主要是垂釣者記錄釣上的魚的實際尺寸,並保留紀念,後來逐漸發展成一種藝術。毛筆勾勒出魚的眼睛,再添上水草,魚兒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宛若精心渲染的工筆劃。

匠心佳作現“圩場”
身處建盞發源之地李德福老師蟬聯三屆金獎的建盞匠人,展示一件件精品建盞,令觀眾大開眼界。建盞工藝始於宋代,以產地“建州窯”命名。建盞燒制難度極高,釉色、花紋、窯變等因素無法精確控制,每只盞的形態都和自然孕育的生命一般,有著獨特的面孔。油滴、兔毫等品類更是極為罕見,難於複製。

圩日活動常相約。期待更多的人攜起手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守護公共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