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棲志工前進臺南‑掌握蛙類分布概況

【記者 江文賓 報導】趁著野生動物活躍的季節,臺北市立動物園與國立東華大學兩棲類保育研究室合辦「528我愛蛙-臺南蛙類大調查」活動,共記錄到22種蛙類。澤蛙榮獲今年蛙調比賽的三冠王,出現在最多樣區、總數量最多、單一樣區觀察量也最大;至於單一樣區最多蛙種是位在山區的楠西樣區,其次是南化,最少則是在港口樣區。諸羅樹蛙主要分布於麻豆地區,而臺北赤蛙則主要出現在官田、六甲以及柳營,在複查的79個樣點中,僅有6個有觀察紀錄。初步分析,可能因為樣區目前多為準備收割的稻田,稻子收割後才會儲水栽種菱角進行輪作,為釐清臺北赤蛙為何僅出現在少數樣區的真象,專家們準備9月再辦一次全面複查。

臺灣有35種蛙類,主要棲息於農田、池塘、溪流、森林等潮溼的環境,隨著經濟發展,臺灣蛙類野外族群已面臨嚴重的生存壓力。臺南蛙類調查召集108位臺灣兩棲志工,各路組成團隊通力合作,共記錄到22種蛙類,蛙種的分布存在東部山區較西部平地蛙種數量較高的趨勢。相較過去歷史紀錄累計的25種蛙類,這次缺席的是梭德氏赤蛙、福建大頭蛙及橙腹樹蛙。各個樣區種類數與觀察數量呈正向關係,種類越多的地方,觀察數量也越多;但是,種類較多的楠西梅嶺,蛙類數量卻不是最高,不像其他樣區會有特定物種大爆發的狀況。

青蛙屬於外溫動物,體溫隨著外界環境而改變,幼體蝌蚪用鰓呼吸,成體到陸域生活用肺呼吸及皮膚進行氣體交換,直接與自然環境接觸,也迅速反映各種環境變化,是最佳的環境指標生物。或許由於行動相對緩慢,兩棲類面臨滅絕的威脅,是所有生存受威脅的動物中最危急的一群,偏偏這些生存威脅,多半都和人類活動有關。

東華大學兩棲類保育研究室自2003年開始,訓練關心生態保育的民眾成為兩棲類調查志工,到2015年參與志工超過400人。從2011年至2015年,全臺已經完成連續5年、每年4季的調查,結果發現蛙種減少現象主要集中在雲嘉南地區。臺南之所以成為苗栗接棒後蛙類調查比賽的地點,除了想要探究蛙種減少原因之外,更因為這裡臺北赤蛙與諸羅樹蛙第二個故鄉,而臺北赤蛙也是臺北市和新北市合作的保育物種。,透過調查競賽的有趣方式,在同一時間於如此廣大的區域進行調查,並且同時完成大範圍的複查工作,調查成果不僅具有代表性、也十分珍貴。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楊懿如副教授指出,棲地破碎化會造成蛙類族群無法交流,是蛙類減少的主因之一。臺北赤蛙與金線蛙偏好平地的耕作水田,諸羅樹蛙喜歡平地次生林,原本諸羅樹蛙在總爺附近分布縮減,鄰近堤防的位置增加,這樣的改變是否跟棲地環境的改變是否有關,也有賴持續的觀察。然而這類棲地長期面臨嚴重的開發與污染,參與調查的保育志工也發現,調查期間常可見到農田、水池旁有農藥空瓶,或是噴灑除草劑的痕跡,這種環境即便看起來水很乾淨,也毫無生機。

這次動物園與東華大學、中興大學、真理大學與全臺的兩棲類保育志工不遠千里共同一起合作,完成臺南地區的普查,也反應出臺灣平地蛙種所面臨的迫切危機,特別是已列入保育類的蛙種,該如何趕緊進行補救,絕對是今後需正視的重要保育議題。

臺北動物園保育網:http://www.zoo.gov.tw/
Google+:http://plus.google.com/+TaipeiZoo
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TaipeiZoo
YouTube:http://www.youtube.com/TaipeiZoo

OLYMPUS DIGITAL CAMERA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志工調查影像02

OLYMPUS DIGITAL CAMERA

OLYMPUS DIGITAL CAMERA